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21的文章

0024-依師多聞正修止觀
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這一週你們有沒有反覆地聽聞《道次第》的止觀章或者全廣啊?如果有,那真要隨喜大家!如果沒有,就是要再努力一下。 35” 若未廣聞,唯修禪定無法脫離輪迴 今天我們要繼續往下學。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,有記住多少頁吧?343頁倒數第5行。之前我們學了《修次中篇》,引了《解深密經》,還有《三摩地王經》,今天我們再往下學。請大家看原文。 1’01” 《菩薩藏經》亦云:『若未聞此菩薩藏法門,亦未聽聞聖法毘奈耶,唯三摩地而得喜足,為我慢轉墮增上慢,不能解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愁、嘆、苦、憂及諸衰惱,不能解脫六道輪迴,亦復不能解脫苦蘊。如來於此密意說云:「從他聽聞隨順,解脫老死。」』 1’40” 《菩薩藏經》也說:凡是沒有聽聞菩薩藏的大乘法門,沒有聽過聖法毗奈耶 ──請問「 聖法毘奈耶 」是什麼呀? 巴梭尊者 在《四家合註》裡解釋為 三藏 。律藏是含攝在三藏中,是三藏的根本,所以這裡沒有直接地提到三藏,而是直接提到毗奈耶,以此代表三藏。說沒有聽聞過菩薩藏的大乘法門,沒有聽聞聖法毗奈耶,認為, 注意 ! 認為只要三摩地就夠了。如果懷著這樣的念頭的話,由於我慢而墮入增上慢,不能從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愁、嘆──悲愁、哀嘆、痛苦、憂惱,還有心意擾亂中解脫,不能從六道輪迴中解脫,也不能從苦蘊中解脫。 2’56” 基於這樣的用意,如來開示說: 「 從他聽聞隨順,解脫老死。 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 巴梭尊者 解釋說這個「 他 」是指 善知識 , 要從他聽聞,就是從善知識處聽聞。 那麼聽聞什麼呢?注意!「 聽聞隨順 」,隨順什麼呀? 聽聞隨順解脫的教授;聽聞了之後,才能從老死中解脫。 所以 我們想要從老死中解脫的話,一定要親近善知識,聽聞三藏中隨順解脫的教授,不能認為只要修定就夠了。 4’01” 那麼我們可以思考一下: Q 《菩薩藏經》的這段文 要告訴我們什麼呢? Q 這 是不是在講一個廣聞的問題呢? 如果沒有廣聞的話──就是沒有學習菩薩藏、沒有學習菩薩的三藏的法 ,有一些人他就 只學了一些奢摩他,只接觸了一點點 ,然後就覺得, 注意 ! 就覺得足夠了 ,認為這可能就會從此智慧如海,然後 生起了傲慢的心,這樣是無法脫離六道輪迴的。 4’57”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,我也聽很多人講過, (錯誤的行相) 認為禪定包羅萬象,只要一打坐然

0023-靜慮壓伏煩惱,智慧摧滅隨眠

大家好!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今天我們會繼續學習止觀章,請大家打開《廣論》,翻到343頁第6行。 36” 寂止僅能暫時壓伏煩惱現行,不能斷除隨眠 上次我們探討的問題是,如果只修止的話,只能暫時壓伏煩惱,並不能斷除煩惱的種子,勝觀才能斷除。今天我們將繼續探討這個問題,請大家看原文。 53” 如《修次中篇》云:「諸瑜伽師若唯修止,唯能暫伏煩惱,不能斷障,以未發生智慧光明,則定不能壞隨眠故。《解深密經》云:『由靜慮故,降伏煩惱;由般若故,善摧隨眠。』 1’25” 解釋一下這一段。這個引的這部論是《修次中篇》, 《修次中篇》中說:這個瑜伽師 如果只是修習寂止的話,只能暫時壓伏煩惱,並不能藉此斷除蓋障。沒有生起智慧的光明,便無法善為消滅, 注意 !消滅什麼呀?隨眠。意思就是 如果只修持止的話,沒有生起智慧的光明,雖然可以降伏煩惱的現行,但是 無法斷除煩惱的隨眠種子 ,做不到! 2’15” 「 隨眠 」又出現了,前邊學過《道次第》的同學,知不知道什麼是隨眠呀?「隨眠」什麼意思呢? 隨眠就是躲在後面,躲在後面的意思。 舉個例子來說,就像燒了火,這是我以前聽 上師講的例子,就像燒了火,慢慢地上面一層變成灰了,它底下是有火 ,但是從上面看起來就是好像是灰。你看到上面的時候,你看不到下面的火,這個時候你要 如果用手去碰那個灰的話,哇!那會燙壞 ,是看不到的——底下的火。隨眠就是這樣的,實際上這個灰下面是有火的,雖然看不到。表面上看已經像全部都燒成灰了,就是灰一樣,你是看不到底下的火, 隨眠就是類似於這樣底下的火一樣。 3’20” 那麼 降伏煩惱的現行是什麼意思呢?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,降伏煩惱的現行,對比我們現在每天心境起伏這麼大,一會兒被各種煩惱和各種壞心情所打擊的這種狀態, 降伏了現行煩惱是非常舒適的狀態。 比如說我們獲得了 身輕安、心輕安 ,而且安住在這樣的狀態中。如果沒有其他的目標的話,這種狀態的人應該是非常快樂的一個人。對不對?對比於沒有修成定之前,簡直是活在天堂裡,沒什麼現行煩惱的呀!所以從根本上,我們的生活質量有極大的提高,因為沒有什麼壞心情了,非常非常快樂的! 4’18” 所以如果在最初修定的時候,沒有安立殊勝的動機,請問人處在這種狀態中會不會不想離開呀?可能滯留在這種狀態之中停滯不前,非常有可能吧!所以 在修定之前,一定要把為什麼修定、修到這種狀態的

0022-修止是為了修觀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這一週大家的修行有進步嗎?有沒有在捨惡取善上有更進一步的修心啊?如果有的話,真的很隨喜大家!今天我們繼續學習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止觀章的奢摩他品,請大家打開 《廣論》書的342頁 最後一行。看文,有翻到書吧? 57” 修成寂止是為了讓心隨欲趣向無邊的善所緣 如是成就無分別住等持,心於所緣不餘散者,義為令心於善所緣,成就堪能任欲遣使。此復繫心於一所緣即能安住,欲令起時,亦於無邊善所緣境如欲而轉,如濬溝渠引諸流水。 1’31” 如果我們來解釋一下這一段,這裡邊的第一句話是:「 如是成就無分別住等持 」,那麼 修成等持, 等持就是三摩地 ,什麼樣的三摩地、什麼樣的等持呢? 就是在一個所緣上,心不會散到其他的地方,無分別而安住的這樣的一個奢摩他,這樣的一個等持。 2’04” 那麼 為什麼我們要修成這樣的等持呢? 修成這樣的等持,到底是 為了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呢? 義為令心於善所緣如欲而轉。所以「 義為令心於善所緣,成就堪能任欲遣使 」,是 為了修成堪能, 什麼樣的堪能呀? 就是對於善所緣能夠隨意地驅使我們的內心,想讓我們的心做什麼,然後心就會乖乖地做什麼,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所以才修成等持的。 為了讓心能夠聽使喚、聽話,讓它做什麼它就做什麼。 3’04” 那麼,這樣的 「堪能」又是什麼意思呢? 如果將心安置在一個所緣,也就能夠安住在那個所緣上。 就是說你把心安置在一個所緣,它就能夠安住在那個所緣上,它有這樣的能力;如果你把心放開,它也能隨心所欲地趣向無邊的善所緣。 就是不僅僅是安住一個所緣死死地抓住,你放開的時候,再安住另一個所緣、另一個所緣、另一個所緣,都 可以隨心所欲地趣向於無邊的善所緣。 3’43” 打一個比喻的話, 就像在已經疏通的這樣一個溝渠中,這個溝渠已經挖好了,然後這邊放水的話導入水流,這個水就會沿著這個溝渠非常順利地流淌,通暢、沒有阻力。 所以在這個疏通得很好的溝渠中把水導入,水能夠很好地—— 注意 —— 被引導流向。 為什麼要挖一個溝渠呢? 就是要 引導這個水 ,讓它朝什麼地方流,它就朝什麼地方流。那麼 寂止,安住於一個善所緣,心就不會被不善品奪取,而能趣向於善品 ,這樣修好的溝渠引導的水流也是一樣的。達到這樣的狀態,讓心安住就安住,讓心趣向於無邊的善所緣,心就會趣向於無邊的善所緣,這就

0021-由止無動,乃能明見真實

  大家好!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大家這一週過得還好嗎?我們要開始學了,準備好了吧?請大家把《廣論》打開,第342頁第3行,先看原文。 41” 毗缽舍那心不動搖的那一分是從奢摩他出生的 又於未成奢摩他前,雖以觀慧觀無我義,心極動搖如風中燭,無我義總亦不明顯。若成止後而善觀察,則已滅除極動過失,方能明了無我義總。故毘缽舍那心不動分,是從無分別奢摩他生,達實義分非從止生。 1’24” 解釋一下這一段的話,說 在還沒有修成奢摩他以前,即使以觀察慧觀擇無我的意涵,但是內心會極度地動搖, 動搖到什麼程度? 就像風中的燭火一樣,因此無我的義共相也是不清晰啊!達無我的義共相也看不清楚。一旦修成了寂止之後,狀況就不一樣了,那個時候再進行觀擇的話,由於已經滅除了極其動搖的這個過失,所以無我的義共相就變得很清晰,這個時候就會顯現得比之前更加清晰。 2’15” 因此,毗缽舍那心不動搖的那一分是從無分別的奢摩他出生的,但是證得實性的那一分就不是從寂止出生的。 證得實性的毗缽舍那之上 , 再說一遍 , 證得實性的毗缽舍那之上 ,有兩個部分:一是 心不動搖 ,第二個 證得實性 ,就是證得空性;心不動搖那一分是從奢摩他,但是證得實性的那一分就不是從奢摩他出生的。 有聽清楚吧? 3’04” 何謂「動搖的過失」 宗大師所造的這個《 止觀釋難 》中說:「什麼是 動搖的過失 呢?在自己想要的境上安住其心的這個時候」,就是說你想要在這安住的時候,「心會不由自主地流動到所不想要的境界上。」就是動搖的過失是什麼?假如說我想要安住在這裡面,我想要安住在這裡面,可是我的 心一直在周圍流散,不能專注在想要專注的這個所緣上,這就是動搖的過失。 3’51” 以燈火與帳幔為喻說明止觀個別的功效 然後接下來,宗大師又舉了一個例子。我們可以往下看,看書。說: 4’03” 譬如燈能照色之分,是從前炷及火而生,非從遮風帳幔等起,燈火不動堅固之分,則從帳幔等生。 4’20” 說 就像那個燭火、燭火,照亮周遭的事物的那一分,它是從哪兒出生的?是從, 注意! 是從燈芯與前一刻的燭火出生的。 這怎麼理解呢?就是因為火的本性,就是火的特色,它就是明亮,當然還有溫暖、熱等等,但它是明亮的。因為火的本性是明亮的,就能夠照亮其他的事物,所以前一刻的火出生後一刻的火,因為 它是一個續流 ,

0020-由止力無動,由觀故如山

  大家好!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!今天我們繼續學習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止觀章中的止,學習「止觀必須雙修的因相」。請大家把《廣論》翻開341頁倒數第4行。有找到嗎?請看原文。說: 47” 引據《大般涅槃經》說明聲聞定力強而慧力劣 由此《 大般涅槃經 》亦云:『聲聞不見如來種性,以定力強故,慧力劣故。菩薩雖見而不明顯, 慧力強故,定力劣故 。唯有如來遍見一切,止、觀等故。』 1’11” 關於這段《大般涅槃經》的經文,在《四家合註》中有這樣的解釋,說: 在《大般涅槃經》中也說,聲聞沒有詳盡地看見如來種姓 ,這裡邊的「如來種姓」就是指真如實性。真如實性是什麼?空性。 1’35” 為什麼 聲聞沒有詳盡地看見如來種姓呢?因為「 定力強故 」, 偏重於定的緣故。那麼相對於什麼偏重於定呢?相對於智慧而言,聲聞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觀擇實性的這個智慧微劣。 巴梭尊者 解釋這裡邊的 「微劣」,是 不存在 的意思 ,也就是說聲聞的心中 沒有 「從無邊不同的正理的角度來觀擇實性的這樣的智慧」──那 聲聞也會觀察抉擇空性,但是不會從無邊的不同的正理的角度去觀察。 2’35” 引宗大師所著的《入中論善顯密意疏》說明小乘行者用簡略的、簡略的正理,以量成立真實義,對真實義而言,智慧並不廣博 關於這一段,這個「微劣」的「劣」字,「微劣」的「劣」字好像看到表面上的意思是說:是不是也有,但是很少?但是一看《四家合註》裡巴梭尊者的解釋是這樣的。然後我又看一下 宗大師 所著的這個《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》中,也有這樣一段,說:因此,大乘行者如同《 中論 》中所說, 對於成立一個事物是無諦實的,也會用無邊不同的這樣一個能立的正理來成立,所以對於真實義而言,智慧是極為廣博的;小乘行者用簡略的、簡略的正理,以量成立真實義,他不會像大乘的行者那樣修持,所以對真實義而言,智慧並不廣博 。因此,才會提到廣、略修持無我圓不圓滿。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差別,是因為聲聞、獨覺只是為了斷除煩惱而精進,那只要證得真實義簡略的意涵就可以了,就只要證得空性簡略的意涵就可以了,就夠了!對不對?那麼 大乘行者是為了 斷除所知障 ,所以就必須對真實義──就是對空性增廣智慧,而令智慧, 注意!而令智慧極為廣博。 4’20” 菩薩慧力強而定力劣 菩薩雖然詳盡地看見真如實性,卻不清晰。為什麼不清晰呢?因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