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21-由止無動,乃能明見真實

 大家好!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大家這一週過得還好嗎?我們要開始學了,準備好了吧?請大家把《廣論》打開,第342頁第3行,先看原文。41”


毗缽舍那心不動搖的那一分是從奢摩他出生的


又於未成奢摩他前,雖以觀慧觀無我義,心極動搖如風中燭,無我義總亦不明顯。若成止後而善觀察,則已滅除極動過失,方能明了無我義總。故毘缽舍那心不動分,是從無分別奢摩他生,達實義分非從止生。1’24”


解釋一下這一段的話,說在還沒有修成奢摩他以前,即使以觀察慧觀擇無我的意涵,但是內心會極度地動搖,動搖到什麼程度?就像風中的燭火一樣,因此無我的義共相也是不清晰啊!達無我的義共相也看不清楚。一旦修成了寂止之後,狀況就不一樣了,那個時候再進行觀擇的話,由於已經滅除了極其動搖的這個過失,所以無我的義共相就變得很清晰,這個時候就會顯現得比之前更加清晰。2’15”


因此,毗缽舍那心不動搖的那一分是從無分別的奢摩他出生的,但是證得實性的那一分就不是從寂止出生的。證得實性的毗缽舍那之上再說一遍證得實性的毗缽舍那之上,有兩個部分:一是心不動搖,第二個證得實性,就是證得空性;心不動搖那一分是從奢摩他,但是證得實性的那一分就不是從奢摩他出生的。有聽清楚吧?3’04”


何謂「動搖的過失」

宗大師所造的這個《止觀釋難》中說:「什麼是動搖的過失呢?在自己想要的境上安住其心的這個時候」,就是說你想要在這安住的時候,「心會不由自主地流動到所不想要的境界上。」就是動搖的過失是什麼?假如說我想要安住在這裡面,我想要安住在這裡面,可是我的心一直在周圍流散,不能專注在想要專注的這個所緣上,這就是動搖的過失。3’51”


以燈火與帳幔為喻說明止觀個別的功效


然後接下來,宗大師又舉了一個例子。我們可以往下看,看書。說:4’03”


譬如燈能照色之分,是從前炷及火而生,非從遮風帳幔等起,燈火不動堅固之分,則從帳幔等生。4’20”


就像那個燭火、燭火,照亮周遭的事物的那一分,它是從哪兒出生的?是從,注意!是從燈芯與前一刻的燭火出生的。這怎麼理解呢?就是因為火的本性,就是火的特色,它就是明亮,當然還有溫暖、熱等等,但它是明亮的。因為火的本性是明亮的,就能夠照亮其他的事物,所以前一刻的火出生後一刻的火,因為它是一個續流,前一刻的火出生後一刻的火明亮的這個體性。5’02”


但是,是所有前一刻的火都會出生後一刻的明亮的體性嗎?不是!最後要滅的前一刻的火是無法出生下一刻的火,但此處不是指最後要滅的。所以這裡邊討論說:燭火照亮周遭事物的那一分是從燈芯與前一刻的燭火出生的,但是不是從哪兒出生的?不是從防風的這個燈罩呀、什麼布幔等出生的。但是燭火堅固不動的那一分是從哪兒出生的?是從燈罩出生的。5’44”


好!我們接著再往下看,看原文。有找到行吧?5’52”


依《修次初篇》解釋《正攝法經》的密意


若慧具足心無沈掉不平等相奢摩他之等引,以彼觀之,當知真實之義。6’07”


這段是說:如果內心沒有沉掉導致的不平穩,以具足這樣的寂止等引的智慧,進行觀察的話,就能夠了知真實。6’22”


往下,再看原文:6’26”


故《正攝法經》密意說云:「由心住定,乃能如實了知真實。」《修次初篇》云:「心動如水,無止為依,不能安住;非等引心,不能如實了知真義。故世尊亦說:『由心住定,乃能如實了知真實。』」6’57”


這一段是說基於這個用意,正攝法經》中說:「如果內心處於等引的話,也就是安住於定中,就能正確地、如實地了知真實義。」不只是經典中這樣說,修次初篇》中也有這樣說:由於內心波動像水一樣,如果像水一樣,沒有寂止的這個基礎,他就沒辦法安住。以非等引之心,就是以沒有定的這樣的一個心,是無法正確地、如實地了知真實義的。沒有入定的話,就是無法正確如實地——注意——了知真實義的。那麼,為什麼沒有入定就無法正確地了知真實義呢?是為什麼?有想過嗎?佛陀曾經說:「要以等引才能正確地如實地了知真實義。」8’16”


三摩地和智慧兩者是極其相順的

所以宗大師在《止觀釋難》中也有提到:有人誤解了佛在《正攝法經》中所說的這句話,認為只要修習等引就能證達空性。那麼宗大師這句話的意思、內涵是什麼呢?是以等引的奢摩他令心安住於所緣之後,再以智慧觀察實性的話,就能生起證達空性的智慧。這是要讓我們知道三摩地和智慧兩者,並不是像光明與黑暗一樣完全是反的、是不相順的,它們是極其相順的。9’05”


在《四家合註》裡邊,語王大師也解釋說:依靠著——注意——依靠著心不動搖的寂止,更進一步地以智慧去觀察,才能如實地了知實相的內涵。並不是說勝觀證得實相的那一分是內心等引的功效,也不是僅僅內心安住就能證得實相。有聽清楚吧?9’36”


修止能遮一切觀察修時所緣散亂的過失


我們接著再往下看原文《廣論》,找到行了吧?9’44”


又若成就奢摩他,非僅能遮正觀無我性慧動搖過失,即修無常、業果、生死過患、慈悲、菩提心等,凡此一切妙觀察慧所觀察修,於所緣境散亂過失,亦皆能遣。各於所緣無散亂故,所修眾善力皆極大;未得止前多是散於其餘所緣,故所修善皆悉微劣。10’30”


那麼這一段是說:如果修成了奢摩他,注意喔!如果修成了奢摩他,不僅如理觀擇無我的智慧能夠遮止動搖的過失。就是說不僅僅是在觀察空性的這個智慧上,我們能夠非常非常厲害地把它這個搖動的過失完全地去除掉了,可以準確清晰地觀察空性。不僅僅是這樣,修習無常、業果、輪迴過患,還有慈心、悲心、菩提心等等,凡是以分別觀察的智慧進行的觀察修,這一切,注意!這一切也都能夠遮止所緣散亂的這個過失,能夠趣入各自的任何所緣,而不會散漫到其他的地方。所以所修的眾善,注意!所修的眾善力皆極大,就是力氣非常大,無論作任何的善行,力量都極其地強大。還沒獲得寂止以前是什麼樣呢?多半會散到其他所緣,這個心跳來跳去、跳來跳去,所以一切行善的力量都是非常微弱的。11’58”


內心散亂的修行將無法獲得想要的結果


接下來宗大師又引了《入行論》,我們可以往下看。說:12’06”


如《入行論》云:「諸人心散亂,住煩惱齒中。」又云:「雖經長時修,念誦苦行等,心散亂所作,佛說無義利。」12’15”


那麼在《四家合註》裡邊,巴梭尊者對這段《入行論》的文是有解釋的。說《入行論》中說:由於沉掉等導致內心散亂的人,他身處於煩惱的牙縫之中,而煩惱的牙縫就像兇惡的猛獸的牙縫一樣,身處在煩惱的牙縫中的人,一定會迅速地被煩惱消滅,所以是非常危險的!12’50”


然後《入行論》又說:即使長時間地,注意!長時間地行持念誦陀羅尼咒,還有人現在比如說長時間地念觀世音菩薩、念阿彌陀佛,甚至還有齋戒等等這些苦行。但是內心散亂到其他的地方來行持的話,明了真實義的佛陀對這種行為的評價是什麼呢?說這有沒有意義呢?說:這是沒有意義的,功德不太大。13’29”


佛陀在哪裡有說呢?佛陀在經典中說:「比丘們,內心散逸於五欲的苦行以及念誦等,將會沒有成果。」佛陀說無法獲得想要的成果!誰想要的成果啊?佛陀想要我們獲得的成果,也是我們內心想要透過念誦啊、苦行啊、齋戒啊這些,我們想要得到的那個結果。如果散亂的話,即使多長時間的修行,其實都沒有意義,因為不會得到我們想要的那個結果。14’12”


這句話很重喔!也很重要!希望我們能夠常常地串習佛陀說的話,然後記住這樣的知見。謝謝大家!14’30”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52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惑所緣

0048 破除修空性不應有所緣的見解

0049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