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49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一)

大家好!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很開心吧?上一次我們學完了「明正所緣」,今天我們繼續往下學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」。請大家把《廣論》打開354頁第1行,請和我一起看原文:00:45


貪欲增上乃至尋思增上者的所緣


二、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者:若貪增上,乃至尋思增上補特伽羅,如《聲聞地》引《頡隸伐多問經》云:「頡隸伐多,若有比丘勤修觀行,是瑜伽師若唯有貪行,應於不淨緣安住其心;若唯有瞋行,應於慈愍;若唯癡行,應於緣性緣起;若唯有慢行,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。」又云:「若唯有尋思行,應於阿那阿波那念安住其心,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。」01:43


這一段是在講什麼類別的人要緣什麼境,顯示什麼樣的補特伽羅應該緣什麼樣的境修定呢?如果是貪欲增上的──有沒有注意到都是和內在的煩惱有關係的──如果是貪欲增上的,乃至於尋思增上的補特伽羅,這裡邊的「增上」是什麼意思啊?就是「比較強烈」的意思。貪欲增上,就是貪欲比較強烈;尋思增上,就是尋思比較強烈。尋思比較強烈是什麼?就是比較散亂,東想西想,心裡像個跑馬場一樣馬不停蹄。那麼這些補特伽羅到底應當緣著什麼樣的所緣來修奢摩他呢?02:36


在《聲聞地》裡所引的《頡隸伐多請問經》中,佛陀告訴長老頡隸伐多。大家知不知道長老頡隸伐多是誰呢?他是佛陀的聲聞弟子中坐禪第一的喔!頡隸伐多長老是摩竭陀國王舍城外那羅陀村大婆羅門的兒子,而且,注意喔!他是舍利弗尊者的弟弟。關於他出家的因緣是挺奇特的,有一次他不知道去做什麼,走在路上下起了大雨,他為了避雨就趕快跑進了一個神祠,在裡邊休息一下、避雨一下,就是一個小廟。然後在深夜裡他就看見有兩個鬼搶著吃人的屍體,他在深夜裡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場景,由此體悟到了人生虛幻啊!所以就前往佛陀的住處,聽聞佛陀的開示,然後成為了一個出家人──出家入道。04:06


佛陀在經典中就告訴這個長老頡隸伐多,跟這個長老說,說什麼?勤修觀行的比丘瑜伽師──「勤修觀行」,藏文直譯過來就是修行瑜伽、行持瑜伽的意思──行持瑜伽的這個比丘瑜伽師如果是唯獨貪欲現行,這個瑜伽師還是比較精勤地修行的,如果他唯獨貪欲現行的話,內心裡貪欲很熾盛,那麼內心要投注於不淨的所緣;如果是瞋心現行者,那麼內心要投注於慈心;如果是愚癡現行的人,內心要投注於此緣的緣起──「緣性緣起」,藏文直譯過來就是「此緣的緣起」,也就是依靠這個因緣而起。如果是,注意!下一個,如果是我慢現行的人,內心要投注於什麼?投注於界的差別。《頡隸伐多問經》中又說:如果是唯獨尋思現行者,內心要投注於「阿那阿波那念」。什麼是「阿那阿波那念」也就是要憶念出入息。這就是內心投注於相稱、相符順的所緣,對不對?05:42


我們再往下看,往下看喔!05:45


引據《聲聞地》說明各種補特伽羅的所緣是各別決定


《聲聞地》亦云:「此中若是貪、瞋、癡、慢及尋思行補特伽羅,彼於最初唯應先修淨行所緣而淨諸行,其後乃能證得住心。又彼所緣唯是各別決定,是故彼等定應以彼所緣勤修。」故定勤修彼等所緣。06:13


那麼這一段又在說什麼呢?還是《聲聞地》。在《聲聞地》中也有說:「其中貪欲、瞋恚、愚癡、我慢,還有尋思現行的這種類型的修行人、補特伽羅,最初只應在淨行所緣當中淨化自己的現行,之後才能夠證得住心。而他們的所緣也只能是各別決定,不能說統一都修一個,是各別決定的,所以他們一定要透過那個所緣精進修行。」因此必定應當精勤修習這些所緣。06:52


有的善知識說:就像放一碗滿滿的水,這樣一個水在地上,你必須把地面上的那個石塊呀、沙礫呀清潔乾淨;又像必須止息狂風,才能讓水面得到平靜。必須先平息粗猛的這個煩惱才能修起來寂止。07:22


這上面是講了貪、瞋、癡、慢及尋思現行的補特伽羅應當緣著什麼所緣,如果不是貪、瞋、癡、慢及尋思任何一者比較強烈的補特伽羅,那又要緣著什麼所緣呢?再看看宗大師怎麼說。07:45


等分或是薄塵補特伽羅的所緣不須限定


若是等分或是薄塵補特伽羅,於前所緣隨樂持心即可,無須決定。《聲聞地》云:「等分行者,隨其所樂精勤修習,唯為少分住心,非為淨行。如等分行者,薄塵行者當知亦爾。」08:10


說如果是「等分」,看這兩個字:「等分」,就是「均等現行」。那麼是什麼等分了?就是把煩惱等分了。像貪、瞋、癡、慢這種放在盤子裡一看,沒有什麼特別多的,都差不多很平均,有這種類型的。比如說貪、瞋、癡、慢及尋思這幾種沒有任何一者比較強烈的,都是很平均的、差不多,均等現行。還有一種,「或是薄塵補特伽羅」注意「薄塵」!你看那個「塵」,它是塵埃的塵、塵勞的塵就是他煩惱比較輕微的補特伽羅。在前面講過的那些所緣當中,對於所喜好的一個所緣執持內心就可以了。就是這裡面講的等分的或者薄塵的補特伽羅,在前面的所緣中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修就可以了,不需要限定緣什麼所緣。像前面貪欲熾盛的還有瞋心熾盛的,它都有限定什麼所緣,但是均等的就不限定,你找一個你喜歡的。09:19


因為《聲聞地》中說:均等現行者,由於只是為了少分的住心,所以應當精勤修習所喜好的所緣,而不是為了淨化現行。注意!這裡邊提到了「唯為少分住心」,這是什麼意思呢?如月格西有解釋,這裡的「少分住心」,不是指一點點的住心,而是它有個比較的,比較什麼呢?就是相較於貪等煩惱比較強烈的補特伽羅修寂止而言。貪等煩惱比較強烈的補特伽羅透過淨行所緣而修寂止時,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住心,還要藉由淨行所緣降伏心中粗猛的煩惱;而等分行者或薄塵行者他不需要做這個,他不需要透過修習淨行所緣降伏粗猛的煩惱,只要緣取這個所緣而修住心,所以才說「少分住心」。10:30


換句話說,等分行者或薄塵的行者只要修住心就好了,不需要先降伏自心中很粗猛的那個煩惱。如同均等現行者可以精勤修習所喜好的所緣,我們應該了解到煩惱輕微的也可以這樣的,找一個自己喜歡的,不一定要限定緣什麼所緣,看他們喜好哪一個所緣,對哪一個所緣有歡喜心就可以緣那個所緣。11:06


看一看,這個煩惱有一個突起的,就是很多的、很熾盛的,這個就要限定;如果都是均等的,還有煩惱比較輕微的人,他不需要規範這麼多,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就可以了。那麼大家的問題可能是說:我是哪種類型呢?大家可以觀察一下。11:31


現在我們是哪種類型呢?現在我們是要好好地聞思「什麼是止、什麼是觀」的這種類型的,對不對?現在我們就在學習!所以大家好好珍惜這個能一起學習奢摩他還有毗缽舍那的因緣,要珍惜這樣的因緣好好學下去。謝謝大家!11:57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52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惑所緣

0048 破除修空性不應有所緣的見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