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48 破除修空性不應有所緣的見解

 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一週大家還好嗎?今天的課程我們要釐清一些重要的知見,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地聽!好!請大家把《廣論》翻開353頁,看第5行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:00:46


他宗:不應投注所緣,毫無所依而止住,即修持空性 P54LL2


又有說於注所緣處持心,皆是著相,遂以不繫所緣境,無依而住,謂修空性。01:01


這個是一個他宗的想法,宗大師舉了一個他宗的想法。那麼這個他宗的想法在說什麼呢?就是有人心裡想了,說:「如果是作為所緣投注處而對這個所緣執持內心的話,就會著相,會成為相執。」因此他自己承許不投注於這樣的所緣,毫無所依而止住,這就是修持空性。01:47


所以這個他宗基本上就是認為內心什麼都不要緣、什麼都不要想,這就是修空性。聽起來他很看重要修空性,很想修空性,特別害怕著相了修不了空性,所以就採用了「不繫所緣,無依而住」的方式。但這樣的方式是正確的嗎?是錯誤的。我們看宗大師是怎麼破除這樣的一個執著呢?02:28


破除他宗:完全是不了解修持空性的方法的一種現象


是全未解修空道理之現相,當知爾時若全無知,則亦無修空之定;若有知者,則須承許所知,由知該事乃立為知。有所知故,即彼心之所緣,以境與所緣、所知是一義故。是則應許彼三摩地亦是著相,是故彼說不應正理。03:12


大師認為他宗的這個想法,一句話:「全未解修空道理之現相。」就是他宗的這個想法,完全是不了解修持空性的方法的一種現象,他不懂得怎麼修空性的方法。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在修空性的時候,注意!他下面說:「若全無知」──這裡的「知」心識的意思──如果沒有心識的話,也就沒有修持空性的定;如果有心識,就必須承許有「由於了知什麼而安立為心識的這個所知」。意思就是,凡是有心識的話,那麼一定有它的對境;如果沒有任何對境的話,是無法生起心識的。如果有「所知」,這就是那個心識的「所緣」,為什麼呢?因為境、所緣與所知三者是同義。04:16


既然如此,就必須承許那個三摩地也是相執,因為按照他宗的這個想法來看的話,只要緣著所緣持心就是相執。心有沒有可能什麼境都不緣呢?大家想一想,心有沒有可能有這種狀態呢?心什麼都沒緣,這樣的心能成立嗎?完全脫離境而存在的心,是存在的嗎?還是不存在的?所以他宗認為不緣著任何境就是修習空性,這樣的想法顯然是錯誤的,是極端不合理!05:06


既然這樣的方式不是修空性,那麼到底怎樣修空性呢?我們再往下看:05:18

截圖 2021-09-15 下午9.24.00.png

空性的修持,須從「有無安住於通達實性的正見而修持」來安立


又是否修空,須觀是否安住通達實性之見而修,非關於境有無分別,下當廣說。05:29


另外,是否成為空性的修持,是從「有無安住於通達實性的正見而修持」來安立的,就是說你到底有沒有安住於通達實性的這個正見修持,從這個角度安立的。那這裡邊的「實性」是指什麼呢?就是空性的意思。所以,如果有安住於空正見而修的話,是不是修空性啊?就是在修持空性;那麼如果沒有安住於空正見而修的話,請問是修空性嗎?就不是修持空性。06:13


可是有人,注意!可是有人卻認為:「分別對境,就不是修空性;不分別對境,就是修空性。」這樣的想法是對的,還是錯的?顯然是錯的!這一點後面大師會詳盡地說明。因為是否成為空性的修持,並不是從──注意──對於一個境界的分別和不分別的角度來安立,不是從這樣的角度來安立的。有聽清楚吧?我們往下看:07:02


又說安住無所緣境者,彼必先念:「我當持心,必令於境全不流散。」次持其心。是則定須緣於唯心所緣,持心全不流散為相,言無所緣便與自心體驗相違。07:25


那麼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?說:即使是承許沒有所緣境而止住,也必須是事先心裡要想:「我要執持自己的心,無論如何都不要流散於任何的對境。」接著才執持內心,對吧?如果是這樣的話,一定需要只緣著內心為所緣,而執取不流散於任何境的這個行相。因此,他宗承許,注意!他宗承許沒有所緣,其實是與自己的經驗、自己的體驗是相違的,因為即使自己覺得沒有所緣,實際上有沒有所緣啊?有。實際上是緣著什麼呀?就是緣著「不緣其他所緣的行相」的這個境,還是有緣著境。08:26


有沒有聽明白?那麼接下來我們往下看:08:33


解釋《修次第論》與《道炬論》的密意


故明修定諸大教典,說多種所緣,義如前說,故於住心所緣依處,應當善巧。又《修次論》說奢摩他所緣無定,《道炬論》說「於隨一所緣」者,義謂不須定拘一種所緣差別,非說凡事皆作所緣。08:57


這一段話是說:因此修定的諸大教典中宣說了許多種所緣,這一些的目的也是如同前面所說的,所以應當善巧內心安住的這個所緣。「義如前說」「義」,不是指「意思」,而是指「目的」「義如前說」就是目的同前面說的一樣,就是那個意思。那麼《修次第論》呢?《修次第論》中有提到奢摩他的所緣是沒有固定的。《道炬論》中也說「對於任何一種所緣」,是不是指可以隨意緣任何一種所緣呢?是不是這個意思呢?宗大師說《道炬論》這句話的意思是「不需要固定某一種所緣的別相」並不是說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可以作為修定的所緣。也就是說,不同的補特伽羅可以緣著不同的所緣來修定,但不是自己想緣什麼就緣什麼,沒有那麼大的自由度。10:09


所以在怎麼樣去釐清《修次第論》還有《道炬論》這個經典這句話的理解,大師也給出了我們非常清淨的一個見地和解釋的方式。我們一定要非常認真地研究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,把原來對於修定的很多錯誤的、不著邊際的想法改過來。10:46


結勸


以上我們就學完了「總建立所緣」的三個科判當中的第一個科判──「明正所緣」。不知道該釐清的概念,諸位有沒有如經典中所說的那樣一點點把它釐清楚?如果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,可以還是像以往一樣重複地聽幾遍,別嫌麻煩。因為這種事情是非常大的事情,千萬不能搞錯了,也不能模糊,一定要非常地清楚才對得起佛陀,也對得起我們自己這麼辛苦地想要修行吧!因為將來我們要用這樣的正確的修行方式去解脫生死,而且還要令一切有情能解脫痛苦,一個這麼真誠的目的,一定要正確的方法才能夠達到它。所以我們在這個修行所緣的問題上,千萬不可以馬虎、不可以模稜兩可、不可以想什麼就是什麼。一定要沿著清淨的傳承所指示的方向這樣來修行,才會能夠得到我們想要的那樣一個殊勝的結果。大家認為呢?12:12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52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惑所緣

0049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