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22-修止是為了修觀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這一週大家的修行有進步嗎?有沒有在捨惡取善上有更進一步的修心啊?如果有的話,真的很隨喜大家!今天我們繼續學習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止觀章的奢摩他品,請大家打開《廣論》書的342頁最後一行。看文,有翻到書吧?57”


修成寂止是為了讓心隨欲趣向無邊的善所緣


如是成就無分別住等持,心於所緣不餘散者,義為令心於善所緣,成就堪能任欲遣使。此復繫心於一所緣即能安住,欲令起時,亦於無邊善所緣境如欲而轉,如濬溝渠引諸流水。1’31”


如果我們來解釋一下這一段,這裡邊的第一句話是:「如是成就無分別住等持」,那麼修成等持,等持就是三摩地,什麼樣的三摩地、什麼樣的等持呢?就是在一個所緣上,心不會散到其他的地方,無分別而安住的這樣的一個奢摩他,這樣的一個等持。2’04”


那麼為什麼我們要修成這樣的等持呢?修成這樣的等持,到底是為了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呢?義為令心於善所緣如欲而轉。所以「義為令心於善所緣,成就堪能任欲遣使」,是為了修成堪能,什麼樣的堪能呀?就是對於善所緣能夠隨意地驅使我們的內心,想讓我們的心做什麼,然後心就會乖乖地做什麼,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,所以才修成等持的。為了讓心能夠聽使喚、聽話,讓它做什麼它就做什麼。3’04”


那麼,這樣的「堪能」又是什麼意思呢?如果將心安置在一個所緣,也就能夠安住在那個所緣上。就是說你把心安置在一個所緣,它就能夠安住在那個所緣上,它有這樣的能力;如果你把心放開,它也能隨心所欲地趣向無邊的善所緣。就是不僅僅是安住一個所緣死死地抓住,你放開的時候,再安住另一個所緣、另一個所緣、另一個所緣,都可以隨心所欲地趣向於無邊的善所緣。3’43”


打一個比喻的話,就像在已經疏通的這樣一個溝渠中,這個溝渠已經挖好了,然後這邊放水的話導入水流,這個水就會沿著這個溝渠非常順利地流淌,通暢、沒有阻力。所以在這個疏通得很好的溝渠中把水導入,水能夠很好地——注意——被引導流向。為什麼要挖一個溝渠呢?就是要引導這個水,讓它朝什麼地方流,它就朝什麼地方流。那麼寂止,安住於一個善所緣,心就不會被不善品奪取,而能趣向於善品,這樣修好的溝渠引導的水流也是一樣的。達到這樣的狀態,讓心安住就安住,讓心趣向於無邊的善所緣,心就會趣向於無邊的善所緣,這就是一種內心堪能的狀態。4’55”


這種內心堪能的狀態是不是我們修心要達到的目標?也就是我們修止要達到的目的?通俗一點說的話,比如說我們不想讓我們自己生氣──就是緣著那個容易生瞋心的所緣,去生起非理作意──那就可以把心從那個所緣上移開,對不對?你不想憂傷的話,就可以不要憂傷,因為心已經很聽話了,它就會安住在你想要安住的地方。5’29”


修成寂止後,應將護攝無邊善、滅無邊過失的所緣


成就了這樣的止之後,注意!又要做什麼呢?我們再往下看。看原文:5’41”


故成止後,更須將護所緣行相,謂緣如所有及盡所有境智慧、施心、戒心、忍辱、精進、淨信及厭離等,諸能攝無邊善、滅無邊失者,若唯安住一所緣境者,是未了知修止之義,應知不能令於善行起大功效。如是若捨行品、觀品妙觀察慧所觀察修,唯修三摩地心一境性,其利極小。6’30”


解釋一下:因此,修成寂止之後要將護所緣行相。「將護」是什麼意思呀?就是守護,守護、維繫這樣的意思。那麼,維繫所緣行相意思就是,注意!維繫,維繫我和你的善緣、維繫我們的一種和平的關係,其實這就是持續不斷地修持所修的這個所緣行相。如果中斷了,或者暫時地停止所緣行相的話,其實就不是維繫的所緣行相了。對不對?應該是這樣吧!7’13”


將護什麼樣的所緣行相呢?攝集無邊的善法,以及遮止無邊過失的這個所緣行相。我再說一下,是誰要攝集無邊的善的所緣行相?是我們的心,對吧?那麼心為什麼要攝集無邊的善、遮止無邊的過失呢?因為要斷惡修善啊!對不對?要修習這樣的資糧,遮止這樣的過失。7’45”


那麼如果從它的所緣行相分的話,比如說緣著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這個智慧,如所有性是什麼呀?就是空性,對吧?盡所有性就是不是空性的法,布施的心、防護的心、忍辱、精進、信心,還有厭離心等等。在修成寂止之後,還要將護攝集無邊善法與遮止無邊過失的所緣行相。如果修成寂止之後,我們只能,注意!我們只能始終將心安置於一個所緣而安住,就是你心只是抓住一個所緣而安住。聽聽宗大師怎麼講?宗大師說:「是未了知修止之義。」就是說這是不了解修止的目的。這裡的「義」,就是目的的意思。就修成了止之後,還是把心安住在一個所緣上這樣的行為,宗大師的看法是這樣的。所以我們應當了知只是始終將心安置於一個所緣而安住,這對於行善無法產生很大的功效,智者是不許的。9’14”


那麼捨棄了行品與觀品──行品是什麼呀?就是行持方面,非智慧的修行的部分都是行品;觀品是什麼?就是見解方面,觀品應該是被智慧攝持。捨棄了行品與觀品的分別觀察慧進行的觀察修,只修持一心專注的三摩地,功效也是非常微小的。9’42”


老師收攝消文

所以,我們很幸運地如果獲得了殊勝的奢摩他,就可以隨心所欲地讓內心安住在善所緣上,想安住多久就安住多久,這是一件多麼令人可喜的事情!雖然具有這樣的能力,但是我們不應該感到滿足,要去成辦緣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妙慧、施心、戒心、忍辱、精進、淨信,還有厭離心等等無邊眾善,如此才能夠滅除無邊的過失。如果只滿足於已經得到的這個三摩地的話,這是不了解修學奢摩他的目的,不能夠增長廣大的善行,那麼修奢摩他的利益就非常小了!我們費了那麼大的苦心修成了奢摩他之後,怎麼能夠忍心獲得這麼小的利益呢?10’45”


為斷煩惱種子,不應僅修持寂止,也必須修持勝觀


接下來,我們再往下看。10’52”


尤於無我義,若無引生恆常猛利定解方便,謂以觀慧觀擇將護,如是緣如所有性毘缽舍那,縱久修習正奢摩他,僅容壓伏現行煩惱,終不能斷煩惱種子。故非唯修止,亦定應修觀。11’29”


解釋一下,尤其對於無我的這個內涵來說,如果沒有發起猛利,注意!如果沒有發起猛利而且恆常持續的定解的方便,這個方便是什麼呢?就是以分別觀察的這個智慧觀擇、將護,緣著什麼呀?如所有性的毗缽舍那,就是空性吧!如果沒有這樣的毗缽舍那,注意!無論多麼長久地修習奢摩他,能達到什麼樣的狀態呢?評估一下,我們這樣地努力達到什麼樣的狀態?「僅容壓伏現行煩惱,終不能斷煩惱種子。就是只可能壓伏現行的煩惱,不可能連根斷除煩惱的種子。我們的目的是要連根斷除煩惱的種子,切斷輪迴的根本,看起來只修奢摩他是完全達不到這個目的的。所以我們不應該只修寂止,也必須修習勝觀。12’54”


宗大師在這裡提到對於無我義要恆常猛利地定解,注意!要恆常猛利地定解無我義。這一點宗大師有在《止觀釋難》中寫到這樣一段話,說:就像手持斧頭砍樹,如果這個手顫抖地太嚴重的話,無論斧頭怎麼樣地砍樹都無法砍斷。同樣地,如果不先成就奢摩他的話,觀察的心沒有結合安住的力量,導致無論如何觀察都生不起摧壞不順品的力量。13’41”


那麼如同有力的手極其堅穩地拿著利斧,如此砍樹很快地就能砍斷;以極其堅固的奢摩他的手執持著我們的心、內心,握著智慧的鋒利的武器,以此修習觀察真實性,就能具足摧壞不順品的力量。也提到關於這一點,說就像次數太少,就是你在砍這棵煩惱的毒樹的時候,你次數太少是砍不斷這棵煩惱的樹的。如果不以智慧多次地觀察,無法成就有能力的勝觀,所以要數數地觀察。14’36”


這裡邊對於猛利地、恆常地定解無我義,宗大師提出了這樣的一段教誨,希望大家能夠放在心上。不要現起我們好像不愛護樹,現起那種義共相,不是的,這是要砍斷內心無明的這個毒樹,它是一個譬喻。14’59”


那麼修奢摩他的時候,只能壓伏煩惱的現行,無法斷除煩惱的種子,這樣絕對是不夠的!所以我們不應該只修習奢摩他,一定、一定、一定要去成辦毗缽舍那!就是修習奢摩他的目的,其實是為了進一步要觀修空性;觀修空性的目的,是要結束所有煩惱的種子、砍斷所有煩惱的種子那個根,也就是輪迴的那個根,也就是生老病死的根。所以修止是為了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,那麼如何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呢?就是一定要觀修空性,而且要猛利、恆常地定解無我義,進行這樣的修心。15’55”


今天就講到這兒。下週見,謝謝大家!16’02”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52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惑所緣

0048 破除修空性不應有所緣的見解

0049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