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0052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惑所緣
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一週你們還好吧?今天我們繼續學習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」,請大家翻開 《廣論》355頁 第3行。有找到嗎?我們一起來看原文。 00:42 引據《頡隸伐多請問經》說明 淨惑所緣為何補特伽羅安住其心,亦如前經云:「若樂離欲界欲,應於諸欲粗性、諸色靜性;若樂離色界欲,應於諸色粗性、無色靜性安住其心。若樂厭患及樂解脫遍一切處薩迦耶事,應於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安住其心。」 01:22 這一段就是在講解, 哪一種補特伽羅內心要投注於淨惑所緣呢? 「前經」 就是指《頡隸伐多請問經》。 在《頡隸伐多請問經》中佛陀對長老頡隸伐多說:如果是想要脫離欲界的貪欲,想要對欲界離欲的話,內心要投注於 什麼呢?要投注於 欲界的粗劣性與色界的寂靜性。 也就是要投注於欲界與色界相比,欲界是怎麼樣?是粗劣的;色界與欲界相比,色界是寂靜的。透過這樣的修持,就會讓我們能夠對欲界離欲,應該還是修一個過患相──對比之後的過患相。 02:24 那麼如果想要脫離, 注意! 現在已經往上去了! 如果想要脫離色界的貪欲的話, 內心要投注於什麼呢?那 內心要投注於色界的粗劣性與無色界的寂靜性,也就是要對比色界與無色界的優劣。 注意喔! 還是源於對比,對比優劣,我們的心就會發生改變。 03:00 那麼如果想要內心厭惡並解脫一切薩迦耶事, 注意! 這裡邊的 「薩迦耶事」 就是指 有漏的近取蘊 。記得師父在《廣論》裡有講有漏的近取蘊吧?那個時候還比擬一下佛身,對吧?講佛身有多好、多好,我們那個有漏的近取蘊有多苦、多苦。這裡邊的薩迦耶事就是指有漏的近取蘊,例如由於業惑我們投生於六道輪迴中,我們的色蘊就是屬於有漏的近取蘊。有漏的近取蘊是什麼?就是 生死輪迴 。常常我們會考慮要離開生死輪迴,生死輪迴在哪裡呢?就是這個有漏的近取蘊啊! 如果想要內心厭惡並解脫一切薩迦耶事,就是要厭惡這個輪迴、整個的這個有漏的近取蘊,我們的內心要投注於苦諦、集諦、滅諦與道諦。如果我們想要厭離生死的話,就要將我們的心投注於四諦法門; 這裡邊的 「投注」 ,就是集中心力精進地學修。這一段有聽清楚嗎? 04:32 上述的所緣通於止觀二者的所緣 那麼接下來我們再往下看。看書喔!看書。 04:41 此諸所緣,通於毘缽舍那思擇修習,及奢摩他安住修習二種所緣,非唯奢摩他之所

0051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善巧所緣

  大家好!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希望大家能夠專注地聽,認真地發心。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」 ,請大家翻開 《廣論》354頁 倒數第1行。 00:41 引據《頡隸伐多請問經》說明 善巧所緣為何補特伽羅之所勤修,亦如《頡隸伐多問經》云:「頡隸伐多,若有比丘勤修觀行,是瑜伽師若愚一切諸行自相,或愚我、有情、命者、生者、能養育者、補特伽羅事,應於蘊善巧安住其心。若愚其因,應於界善巧。若愚其緣,應於處善巧。若愚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應於緣起、處非處善巧安住其心。」此五所緣正滅愚癡。 01:44 看一下這段, 說哪一種補特伽羅要精勤於善巧所緣 呢?這個也就 如同《頡隸伐多請問經》這裡邊所說的, 在這部經裡 佛陀就告訴長老頡隸伐多說:「行持瑜伽的比丘瑜伽師啊!如果對於一切諸行的自相完全地愚昧,或者對於我、有情、命者、生者、養者與補特伽羅事完全蒙昧,內心要投注於蘊善巧。」 02:25 那麼什麼是 諸行的自相呢? 這裡的 「行」 是指 有為法 , 有為法與無常是同義的嗎? 是同義的。 諸行的自相就是指有為法之上的特徵,舉個例子來說,有為法之上因緣所生的這個體性、壞滅的體性等等。那麼「因緣所生」是什麼意思啊? 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的 ,因緣聚合有為法才能夠生起;如果因緣不聚合的話,有為法是無法生起的。比如說好的橡樹種子就是橡樹的因,除了這個 橡樹的種子 之外,還要有 土壤 、有 陽光 、 雨水 ,這些都具足了,這個種子才能長成一棵大橡樹。 所以橡樹是什麼呀?是不是因緣所生法? 對!是因緣所生法。 03:38 那麼 有為法之上壞滅的體性是什麼呢? 就是 所有的無常法都是剎那、剎那生滅 ,比如人還有很多動物,從出生的那一剎那起就剎那、剎那生滅,我們的身心都剎那、剎那不斷地改變。 因為剎那、剎那不斷生滅之後才會出現老死,老死是粗分的無常,我們一般人這個都是看得到的。 但是 粗分無常是如何形成的呢? 它 源於細分的無常 。那 細分無常源於什麼? 源於無明。 無明有很多種,那麼是 源於哪一種無明呢? 就是 指執著諸法有自性的這個無明 ,這個無明就是生老病死的根本。 因為執著諸法有自性,所以我們為業、惑所自在,有遍及三界的這個行苦。 行苦不破,生死不出啊!所以要學習空性對付行苦、對付無明,消除無常的苦性 ,極大地增廣無常法上的什麼呀?

0050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二)
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今天我們繼續學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」。請大家把 《廣論》翻開到354頁 ,請看第8行。有找到行吧?請大家看原文: 00:47 說明貪等五增上者 貪等五增上者,謂先餘生中於貪等五,已修、已習、已多修習,故於下品貪等五境,亦生猛利長時貪等。 01:10 解釋一下,這個 「貪等五增上者」 ──貪、瞋、癡、慢、尋思五者, 「增上」 就是比較強烈。那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 由於前世對於貪欲等五者, 它有幾個字 「已修、已習、已多修習」 , 也就是他慣習、串習,還有多次地熟習。 那麼 「已修、已習、已多修習」 這三個 怎麼理解呢? 有的善知識解釋說: 「修」 是什麼呢? 修, 就是指時常靠近引生貪等五者的對境,他老靠那個境,時間比較長。 那麼 「習」 呢? 注意! 這個習就是指數數地作意,老是想。 「多修習」 就是指 數數地做 ,它還是指一個串習力。由於 「已修、已習、已多修習」 , 導致即使面對下品的、微小的這種貪欲等五者的對境,也會生起猛利還有長時間的這種貪欲等五者。 02:47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要學習的是 「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」 ,那麼第一個是 「增上者」 ──這裡邊舉了三種──第二是 「等分者」 ,第三個就是 「薄塵行者」 。增上者剛才了解了一下,那麼 等分行者什麼樣呢? 什麼是等分行者呢?我們可以再往下看。有找到行吧? 03:17 說明等分行者 等分行者,謂先餘生中於貪等五,不修、不習、不多修習,然於彼法未見過患、未能厭壞,故於彼境無有猛利長時貪等,然貪等五非全不生。 03:44 那麼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?這個 「等分行者」 ,他的 各種煩惱是比較均等現行。 那這個均等現行的 這種現行是怎麼來的呢? 都是要推向前世,前世對於貪欲等 「不修、不習、不多修習」 ── 不慣習、不串習、不多次地熟習。他做到了這個,沒有做到什麼?但是他沒有將貪欲等視為過患、進行厭壞、破壞。就是在內心要做這樣的一個過患想,進行這樣破壞式的修習,他沒有做。所以面對這些境界的時候,雖然不會生起猛利和長時的這種貪欲等等,但是大家想一想,貪欲會不會生起呢?還是會的。 為什麼? 因為他沒有做那些破壞、沒有做那些強烈的對治。這是等分行者。 04:56 說明薄塵行者 接下來該到「薄塵行者」了。那麼 什麼是薄塵行者呢?

0049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一)

大家好!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很開心吧?上一次我們學完了「明正所緣」,今天我們繼續往下學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」。請大家把 《廣論》打開354頁 第1行,請和我一起看原文: 00:45 貪欲增上乃至尋思增上者的所緣 二、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者:若貪增上,乃至尋思增上補特伽羅,如《聲聞地》引《頡隸伐多問經》云:「頡隸伐多,若有比丘勤修觀行,是瑜伽師若唯有貪行,應於不淨緣安住其心;若唯有瞋行,應於慈愍;若唯癡行,應於緣性緣起;若唯有慢行,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。」又云:「若唯有尋思行,應於阿那阿波那念安住其心,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。」 01:43 這一段是在講什麼類別的人要緣什麼境, 顯示什麼樣的補特伽羅應該緣什麼樣的境修定 呢?如果是貪欲增上的──有沒有注意到 都是和內在的煩惱有關係的 ──如果是貪欲增上的,乃至於尋思增上的補特伽羅,這裡邊的 「增上」 是什麼意思啊?就是 「比較強烈」 的意思。 貪欲增上,就是貪欲比較強烈; 尋思增上,就是尋思比較強烈。 尋思比較強烈是什麼?就是比較散亂,東想西想,心裡像個跑馬場一樣馬不停蹄。那麼這些補特伽羅到底應當緣著什麼樣的所緣來修奢摩他呢? 02:36 在《聲聞地》裡所引的《頡隸伐多請問經》中,佛陀告訴長老頡隸伐多。 大家知不知道 長老 頡隸伐多 是誰呢? 他是佛陀的聲聞弟子中 坐禪第一 的喔!頡隸伐多長老是摩竭陀國王舍城外那羅陀村大婆羅門的兒子,而且, 注意喔! 他是 舍利弗尊者的弟弟。 關於他出家的因緣是挺奇特的,有一次他不知道去做什麼,走在路上下起了大雨,他為了避雨就趕快跑進了一個神祠,在裡邊休息一下、避雨一下,就是一個小廟。然後在深夜裡他就 看見有兩個鬼搶著吃人的屍體, 他在深夜裡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場景,由此 體悟到了人生虛幻 啊!所以就前往佛陀的住處,聽聞佛陀的開示,然後成為了一個出家人──出家入道。 04:06 佛陀在經典中就告訴這個長老頡隸伐多,跟這個長老說,說什麼?勤修觀行的比丘瑜伽師── 「勤修觀行」 ,藏文直譯過來就是 修行瑜伽、行持瑜伽 的意思── 行持瑜伽的這個比丘瑜伽師如果是唯獨貪欲現行,這個瑜伽師還是比較精勤地修行的,如果他唯獨貪欲現行的話,內心裡貪欲很熾盛,那麼內心要投注於不淨的所緣;如果是瞋心現行者,那麼內心要投注於慈心;如果是愚癡現行的人,內心要投注於此緣

0048 破除修空性不應有所緣的見解

圖片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一週大家還好嗎?今天的課程我們 要釐清一些重要的知見 ,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地聽!好!請大家把 《廣論》翻開353頁 ,看第5行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: 00:46 他宗:不應投注所緣,毫無所依而止住,即修持空性 P54LL2 又有說於注所緣處持心,皆是著相,遂以不繫所緣境,無依而住,謂修空性。 01:01 這個是一個他宗的想法,宗大師舉了一個他宗的想法。那麼這個他宗的想法在說什麼呢?就是 有人心裡想了,說:「如果是作為所緣 投注處 而對這個所緣執持內心的話,就會著相,會成為 相執 。」因此他自己承許不投注於這樣的所緣, 毫無所依而止住 ,這就是修持空性。 01:47 所以這個他宗基本上就是認為內心什麼都不要緣、什麼都不要想,這就是修空性。 聽起來他很看重要修空性,很想修空性,特別害怕著相了修不了空性,所以就採用了 「不繫所緣,無依而住」 的方式。 但這樣的方式是正確的嗎? 是錯誤的。 我們看宗大師是怎麼破除這樣的一個執著呢? 02:28 破除他宗:完全是不了解修持空性的方法的一種現象 是全未解修空道理之現相,當知爾時若全無知,則亦無修空之定;若有知者,則須承許所知,由知該事乃立為知。有所知故,即彼心之所緣,以境與所緣、所知是一義故。是則應許彼三摩地亦是著相,是故彼說不應正理。 03:12 大師認為他宗的這個想法,一句話: 「全未解修空道理之現相。」 就是他宗的 這個想法,完全是不了解修持空性的方法的一種現象,他不懂得怎麼修空性的方法。 那麼 為什麼這麼說呢? 因為在修空性的時候, 注意! 他下面說: 「若全無知」 ──這裡的 「知」 是 心識 的意思── 如果沒有心識的話,也就沒有修持空性的定;如果有心識, 就必須承許有 「由於了知什麼而安立為心識的這個所知」 。意思就是, 凡是有心識的話,那麼一定有它的對境;如果沒有任何對境的話,是無法生起心識的。 如果有 「所知」 ,這就是那個心識的 「所緣」 ,為什麼呢? 因為境、所緣與所知三者是同義。 04:16 既然如此,就必須承許那個三摩地也是相執,因為按照他宗的這個想法來看的話,只要緣著所緣持心就是相執。 心有沒有可能什麼境都不緣呢? 大家想一想, 心有沒有可能有這種狀態呢?心什麼都沒緣,這樣的心能成立嗎?完全脫離境而存在的心,是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