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46_淨惑所緣

 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。上一講我們學完了「善巧所緣」,今天我們應該往下學習「淨惑所緣」,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352頁第7行。請大家看原文:00:36


四種所緣的第四者:淨惑所緣


又淨惑者,謂唯壓伏煩惱種子及永斷種。初所緣者,謂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、上地靜相。第二所緣,謂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。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,謂於所現諸境行相,隨心決定任持其心不多觀察。01:15


Q「淨惑所緣是什麼呢?是指僅僅壓伏煩惱種子,以及徹底斷除煩惱種子,分為這兩種。那麼第一種,就是僅僅壓伏煩惱種子的所緣,Q是什麼呀?是從欲界地乃至無所有處天之間,下地的粗劣相與上地的寂靜相。比如說觀察欲界地就是粗劣的,具有種種過患;那麼與此相反,初禪天是寂靜的,具有著種種的功德。透過這樣的觀察,能對欲界離欲,壓伏欲界的粗分煩惱。然後如此依次第修持,甚至觀察無所有處天是粗劣的,具有種種的過患;與此相比,有頂天是寂靜的,具有種種的功德,然後透過這樣的觀察,能對無所有處天離欲,壓伏無所有處天的粗分煩惱。這是第一種──僅僅壓伏煩惱種子的所緣。第二種,也就是徹底斷除煩惱種子的所緣,是四諦的無常等十六行相。緣著四諦無常十六行相,能徹底地斷除煩惱的種子。02:48


無常等十六行相是四諦的差別法。那十六行相是哪十六個,大家知道嗎?十六行相: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是苦諦的行相;因、集、生、緣,是集諦的行相;滅、靜、妙、離,是滅諦的行相;道、如、行、出,是道諦的行相。總共四諦十六行相,有十六個行相。03:25


那麼以苦苦為例的話,因為是暫時的出生,所以是什麼?對了!「無常」;因為業惑所自在,所以是「苦」的,具有苦性;因為沒有另外一個能自主的我,所以是「空」;因為自主的我的體性不成立,所以「無我」這就是苦諦的四個行相的內涵。03:54


如果以業惑為例的話,因為是痛苦的因,所以是「因」因為再再地出生痛苦,所以是「集」──集有出生一切的意思;因為出生猛烈的痛苦,所以是「生」;煩惱因為是痛苦的俱有緣,所以是「緣」這就是集諦的四個行相的內涵。04:21


那麼,比如以徹底斷除煩惱的滅諦為例,以滅諦為例──不要走神,認真聽──因為是斷除痛苦的離繫果,所以是「滅」再說一遍,因為是斷除痛苦的離繫果,所以是「滅」。因為是斷除煩惱的離繫果,所以是「靜」,是寂靜的;因為是利樂的解脫的果位,所以是「妙」,是殊妙的;是不再退轉的解脫的果位。這就是滅諦的四個行相。05:02


比如以現證無我的智慧為例,因為是能趣向解脫的道,所以是「道」;因為作為煩惱的正對治品,所以是「如」,如就是如理、合理的意思;因為是現證心的究竟本質的智慧,所以是什麼?是「行」;因為是令苦未來永不再出生的這個對治品,所以是「出」,是能出離的這個出。這就是道諦的四個行相。05:42


這裡邊只是簡單地學習了無常等十六行相的內涵,以後我們如果想深入地學、廣泛地學的話,可以學五大論,會再詳細地學習。那麼以粗靜的行相,或者無常等十六行相作為奢摩他的所緣的時候,現起這些對境的行相,從任何一個內心定解的角度而執持內心,不作觀察,這就是「淨惑所緣」。06:14


《修次中篇》中所說「三種所緣」


那我們接著再往下看:06:18


《修次中篇》說三種所緣,謂「十二分教一切皆是隨順、趣向、臨入真如」,總攝一切安住其心;或緣總攝諸法蘊等;或於見、聞諸佛聖像安住其心。06:41


《修次中篇》中提到了「三種所緣」,哪三種所緣呢?第一個是「一切十二分教都隨順、趣向、臨入於真如」,總攝這一切而使內心安住在這上面;第二個是緣著能統攝諸法的蘊等;第三個就是內心安住於所見所聞的佛陀的身像。那「隨順、趣向、臨入」,怎麼理解呢?這個依次就是指「趣向、進入、已入」;這個「臨入」,藏文就是已經進入的意思。07:27


那麼為什麼十二分教都是「隨順、趣向、臨入真如」呢?開示無常、苦等等,是最終引導眾生進入真如的方便,所以是「趣向真如」;開示粗分的無我,是「進入真如」;開示細分的無我,是「已入真如」。這是一種解釋方式。另外還有一種解釋方式說:「隨順、趣向、臨入」三者,可以理解為「加行、正行、結行」三者,或者以下、中、上三品的行相趣入那個內涵。08:07


安住於蘊等的方法


那麼接著我們再往下看,「其於蘊等住心之法」,有找到行吧?08:17


其於蘊等住心之法,謂先了知一切有為五蘊所攝之理,次於五蘊漸攝有為,即緣五蘊任持其心。譬如別別簡擇而串習之,能生妙觀察慧;如是攝略而修,亦引生勝三摩地,攝心所緣而不流散。此即對法論之教授。如是亦應了知界、處攝一切法之理,漸攝於彼任持其心。09:01


安住於蘊等的方法,是指了知一切有為法含攝在五蘊當中的方式,也就是先知道凡是有為法一定是五蘊其中的一蘊。大家對此有疑問嗎?為什麼要這樣說呢?那麼先想:五蘊是什麼呀?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,對吧?有為法與無常法是同義的,一切有為法可以攝為三種:色法、心識、心不相應行法。那麼所有的色法是色蘊嗎?都是色蘊。換句話說,色蘊含攝了所有的色法,是這樣吧?所有的心識都含攝在受、想、行、識四蘊當中。那麼心不相應行法含攝在哪兒?心不相應行法也含攝在行蘊當中。由於五蘊能含攝所有的色法、心識、心不相應行法,所以五蘊能含攝一切有為法。是這樣吧?那麼先了解五蘊含攝一切有為法的道理,之後緣著有為法已經漸次、漸次含攝於五蘊當中,從廣大的分類然後漸漸統攝、統攝、統攝,最後統攝到五蘊當中,緣著這一些而執持內心。10:31


而如同串習別別簡擇,就能生起分別觀察的智慧;同樣地,如果串習略攝,也能生起不流散到其他境界,內心收攝於所緣的這個三摩地。這是哪兒的口訣教授啊?這是對法論的口訣教授,對法論。那麼同樣地,我們也要了知界與處含攝一切法的道理,也就是一切法可以統攝在十二處與十八界當中的道理,統攝其中,並且執持內心。11:20


好!今天就講到這裡,謝謝大家!下週見!11:29

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原文改譯參考表

頁數

行數

原譯(福智第三版)

改譯

改譯原因

352

7

暫傷

壓伏

據藏文改譯。

352

8

行相

據譯經院體例改譯。

352

8

諸境所現影像

所現諸境行相

據藏文改譯。

352

10

統一為「篇」。

352

11

蘊等總攝諸法

總攝諸法蘊等

據藏文改譯。

352

12

所攝

所攝之理

據藏文補譯。

352

12

譬如觀擇而修,能生觀慧

譬如別別簡擇而串習之,能生妙觀察慧

據藏文改譯。

353

1

一切法

一切法之理

據藏文補譯。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52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惑所緣

0048 破除修空性不應有所緣的見解

0049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