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21的文章

0050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二)
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今天我們繼續學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」。請大家把 《廣論》翻開到354頁 ,請看第8行。有找到行吧?請大家看原文: 00:47 說明貪等五增上者 貪等五增上者,謂先餘生中於貪等五,已修、已習、已多修習,故於下品貪等五境,亦生猛利長時貪等。 01:10 解釋一下,這個 「貪等五增上者」 ──貪、瞋、癡、慢、尋思五者, 「增上」 就是比較強烈。那這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 由於前世對於貪欲等五者, 它有幾個字 「已修、已習、已多修習」 , 也就是他慣習、串習,還有多次地熟習。 那麼 「已修、已習、已多修習」 這三個 怎麼理解呢? 有的善知識解釋說: 「修」 是什麼呢? 修, 就是指時常靠近引生貪等五者的對境,他老靠那個境,時間比較長。 那麼 「習」 呢? 注意! 這個習就是指數數地作意,老是想。 「多修習」 就是指 數數地做 ,它還是指一個串習力。由於 「已修、已習、已多修習」 , 導致即使面對下品的、微小的這種貪欲等五者的對境,也會生起猛利還有長時間的這種貪欲等五者。 02:47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要學習的是 「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」 ,那麼第一個是 「增上者」 ──這裡邊舉了三種──第二是 「等分者」 ,第三個就是 「薄塵行者」 。增上者剛才了解了一下,那麼 等分行者什麼樣呢? 什麼是等分行者呢?我們可以再往下看。有找到行吧? 03:17 說明等分行者 等分行者,謂先餘生中於貪等五,不修、不習、不多修習,然於彼法未見過患、未能厭壞,故於彼境無有猛利長時貪等,然貪等五非全不生。 03:44 那麼這一段是在講什麼呢?這個 「等分行者」 ,他的 各種煩惱是比較均等現行。 那這個均等現行的 這種現行是怎麼來的呢? 都是要推向前世,前世對於貪欲等 「不修、不習、不多修習」 ── 不慣習、不串習、不多次地熟習。他做到了這個,沒有做到什麼?但是他沒有將貪欲等視為過患、進行厭壞、破壞。就是在內心要做這樣的一個過患想,進行這樣破壞式的修習,他沒有做。所以面對這些境界的時候,雖然不會生起猛利和長時的這種貪欲等等,但是大家想一想,貪欲會不會生起呢?還是會的。 為什麼? 因為他沒有做那些破壞、沒有做那些強烈的對治。這是等分行者。 04:56 說明薄塵行者 接下來該到「薄塵行者」了。那麼 什麼是薄塵行者呢?

0049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一)

大家好!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很開心吧?上一次我們學完了「明正所緣」,今天我們繼續往下學「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」。請大家把 《廣論》打開354頁 第1行,請和我一起看原文: 00:45 貪欲增上乃至尋思增上者的所緣 二、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者:若貪增上,乃至尋思增上補特伽羅,如《聲聞地》引《頡隸伐多問經》云:「頡隸伐多,若有比丘勤修觀行,是瑜伽師若唯有貪行,應於不淨緣安住其心;若唯有瞋行,應於慈愍;若唯癡行,應於緣性緣起;若唯有慢行,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。」又云:「若唯有尋思行,應於阿那阿波那念安住其心,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。」 01:43 這一段是在講什麼類別的人要緣什麼境, 顯示什麼樣的補特伽羅應該緣什麼樣的境修定 呢?如果是貪欲增上的──有沒有注意到 都是和內在的煩惱有關係的 ──如果是貪欲增上的,乃至於尋思增上的補特伽羅,這裡邊的 「增上」 是什麼意思啊?就是 「比較強烈」 的意思。 貪欲增上,就是貪欲比較強烈; 尋思增上,就是尋思比較強烈。 尋思比較強烈是什麼?就是比較散亂,東想西想,心裡像個跑馬場一樣馬不停蹄。那麼這些補特伽羅到底應當緣著什麼樣的所緣來修奢摩他呢? 02:36 在《聲聞地》裡所引的《頡隸伐多請問經》中,佛陀告訴長老頡隸伐多。 大家知不知道 長老 頡隸伐多 是誰呢? 他是佛陀的聲聞弟子中 坐禪第一 的喔!頡隸伐多長老是摩竭陀國王舍城外那羅陀村大婆羅門的兒子,而且, 注意喔! 他是 舍利弗尊者的弟弟。 關於他出家的因緣是挺奇特的,有一次他不知道去做什麼,走在路上下起了大雨,他為了避雨就趕快跑進了一個神祠,在裡邊休息一下、避雨一下,就是一個小廟。然後在深夜裡他就 看見有兩個鬼搶著吃人的屍體, 他在深夜裡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場景,由此 體悟到了人生虛幻 啊!所以就前往佛陀的住處,聽聞佛陀的開示,然後成為了一個出家人──出家入道。 04:06 佛陀在經典中就告訴這個長老頡隸伐多,跟這個長老說,說什麼?勤修觀行的比丘瑜伽師── 「勤修觀行」 ,藏文直譯過來就是 修行瑜伽、行持瑜伽 的意思── 行持瑜伽的這個比丘瑜伽師如果是唯獨貪欲現行,這個瑜伽師還是比較精勤地修行的,如果他唯獨貪欲現行的話,內心裡貪欲很熾盛,那麼內心要投注於不淨的所緣;如果是瞋心現行者,那麼內心要投注於慈心;如果是愚癡現行的人,內心要投注於此緣

0048 破除修空性不應有所緣的見解

圖片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一週大家還好嗎?今天的課程我們 要釐清一些重要的知見 ,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地聽!好!請大家把 《廣論》翻開353頁 ,看第5行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: 00:46 他宗:不應投注所緣,毫無所依而止住,即修持空性 P54LL2 又有說於注所緣處持心,皆是著相,遂以不繫所緣境,無依而住,謂修空性。 01:01 這個是一個他宗的想法,宗大師舉了一個他宗的想法。那麼這個他宗的想法在說什麼呢?就是 有人心裡想了,說:「如果是作為所緣 投注處 而對這個所緣執持內心的話,就會著相,會成為 相執 。」因此他自己承許不投注於這樣的所緣, 毫無所依而止住 ,這就是修持空性。 01:47 所以這個他宗基本上就是認為內心什麼都不要緣、什麼都不要想,這就是修空性。 聽起來他很看重要修空性,很想修空性,特別害怕著相了修不了空性,所以就採用了 「不繫所緣,無依而住」 的方式。 但這樣的方式是正確的嗎? 是錯誤的。 我們看宗大師是怎麼破除這樣的一個執著呢? 02:28 破除他宗:完全是不了解修持空性的方法的一種現象 是全未解修空道理之現相,當知爾時若全無知,則亦無修空之定;若有知者,則須承許所知,由知該事乃立為知。有所知故,即彼心之所緣,以境與所緣、所知是一義故。是則應許彼三摩地亦是著相,是故彼說不應正理。 03:12 大師認為他宗的這個想法,一句話: 「全未解修空道理之現相。」 就是他宗的 這個想法,完全是不了解修持空性的方法的一種現象,他不懂得怎麼修空性的方法。 那麼 為什麼這麼說呢? 因為在修空性的時候, 注意! 他下面說: 「若全無知」 ──這裡的 「知」 是 心識 的意思── 如果沒有心識的話,也就沒有修持空性的定;如果有心識, 就必須承許有 「由於了知什麼而安立為心識的這個所知」 。意思就是, 凡是有心識的話,那麼一定有它的對境;如果沒有任何對境的話,是無法生起心識的。 如果有 「所知」 ,這就是那個心識的 「所緣」 ,為什麼呢? 因為境、所緣與所知三者是同義。 04:16 既然如此,就必須承許那個三摩地也是相執,因為按照他宗的這個想法來看的話,只要緣著所緣持心就是相執。 心有沒有可能什麼境都不緣呢? 大家想一想, 心有沒有可能有這種狀態呢?心什麼都沒緣,這樣的心能成立嗎?完全脫離境而存在的心,是存

0047 依靠具足殊勝目的所緣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上一講我們學完了「淨惑所緣」,今天我們往下學。請大家把 《廣論》打開到353頁 第2行,我們現在一起來看原文: 00:39 四種所緣個別的特殊目的 此中,淨行所緣如所宣說,易除貪等上品行者之貪等,依此易得勝三摩地,故是殊勝所緣。善巧所緣,能破離彼諸法之補特伽羅我,隨順引生通達無我毘缽舍那,故是極善奢摩他所緣。淨惑所緣,能總對治一切煩惱,故義極大。遍滿所緣,離前所緣非更別有。 01:26 這四種所緣當中, 「淨行所緣」 如同所說的,容易去除貪欲等猛烈現行者的貪欲這些煩惱等等,並且依著淨行所緣很容易就獲得三摩地,所以淨行所緣是殊勝的所緣。 那麼「善巧所緣」呢, 善巧所緣破除了不屬於這些法的補特伽羅我,所以隨順於引生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。 透過緣著善巧所緣來修, 注意! 透過緣著 「善巧所緣」 來修,容易引生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,所以是極為善妙的奢摩他的所緣。 「淨惑所緣」 能成為總體的煩惱的對治品,所以意義是非常重大。 「周遍所緣」 就含攝在上面的這些所緣當中,除了上面這些所緣之外,並沒有另外的周遍所緣。 02:45 所以這四種所緣都有特殊的目的,或者是為了去除煩惱的現行,或者是隨順引生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,並不是隨意地緣。 並不是自己想緣著什麼就緣著什麼,它不是一個很隨意的事情,它是很慎重的,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存在。 03:18 那麼在 《四家合註》 裡邊, 巴梭尊者 有解釋到說:這裡提到的 「善巧所緣」 , 是不是指這些所緣是善巧者的所緣呢? 答案是: 不是 。 「善巧所緣」 是指修行者透過修持這些所緣,會成為善巧者的意思。 所以現在修持這些的補特伽羅實際上是愚癡增上的人,並不是善巧者,但正因為愚癡增上,所以才要修善巧所緣。他 透過了緣著善巧所緣,愚癡的人也能夠變成善巧者 ,所以 這些所緣才稱為什麼呀? 善巧所緣 。它是 從因到果這樣的一個訓練,正因為是愚癡的,所以才緣這些所緣,然後修鍊之後就變成善巧所緣。 所以它就在結果上等著我們,說這是善巧所緣,還是滿激勵我們去修的。 04:24 再看下一段。 04:28 必須依靠具足殊勝目的的寂止所緣而修習等持 故當依具足殊勝所為之奢摩他所緣修三摩地,或以塊石草木等為所緣依處而修定者,自顯未達妙三摩地所緣建立。 04:48 這一段話在說什麼呢?這一段

0046_淨惑所緣
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。上一講我們學完了「善巧所緣」,今天我們應該往下學習「淨惑所緣」,請大家翻開 《廣論》352頁 第7行。請大家看原文: 00:36 四種所緣的第四者:淨惑所緣 又淨惑者,謂唯壓伏煩惱種子及永斷種。初所緣者,謂觀欲地乃至無所有處下地粗相、上地靜相。第二所緣,謂四諦中無常等十六行相。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緣之時,謂於所現諸境行相,隨心決定任持其心不多觀察。 01:15 Q 「淨惑所緣 」 是什麼呢? 是指僅僅壓伏煩惱種子,以及徹底斷除煩惱種子,分為這兩種。那麼第一種,就是僅僅壓伏煩惱種子的所緣, Q 是什麼呀? 是從欲界地乃至無所有處天之間,下地的粗劣相與上地的寂靜相。比如說觀察欲界地就是粗劣的,具有種種過患; 那麼與此相反,初禪天是寂靜的,具有著種種的功德。 透過這樣的觀察,能對欲界離欲,壓伏欲界的粗分煩惱。 然後如此依次第修持, 甚至觀察無所有處天是粗劣的,具有種種的過患; 與此相比,有頂天是寂靜的,具有種種的功德,然後 透過這樣的觀察,能對無所有處天離欲,壓伏無所有處天的粗分煩惱。這是第一種──僅僅壓伏煩惱種子的所緣。第二種,也就是徹底斷除煩惱種子的所緣,是四諦的無常等十六行相。 緣著四諦無常十六行相,能徹底地斷除煩惱的種子。 02:48 無常等十六行相是四諦的差別法。那十六行相是哪十六個,大家知道嗎? 十六行相: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是苦諦的行相;因、集、生、緣,是集諦的行相;滅、靜、妙、離,是滅諦的行相;道、如、行、出,是道諦的行相。 總共四諦十六行相,有十六個行相。 03:25 那麼 以苦苦為例的話,因為是 暫時的出生 ,所以是什麼?對了! 是 「無常」 ;因為 被 業惑所自在 ,所以是 「苦」 的,具有苦性;因為 沒有另外一個能自主的我 ,所以是 「空」 ;因為自主的我的 體性不成立 ,所以 「無我」 。 這就是苦諦的四個行相的內涵。 03:54 如果 以業惑為例的話,因為是 痛苦的因 ,所以是 「因」 ; 因為 會 再再地出生 痛苦,所以是 「集」 ──集有出生一切的意思; 因為 出生 猛烈的痛苦,所以是 「生」 ;煩惱因為是痛苦的 俱有緣 ,所以是 「緣」 。 這就是集諦的四個行相的內涵。 04:21 那麼,比如以徹底斷除煩惱的滅諦為例,以滅諦為例──不要走神,認真聽── 因為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