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21的文章

0033—少欲、知足、捨棄眾多事務

  https://lamrim.xyz/player/text/lamrimTxt.php?pg=346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上一次我們學到了修止的資糧,止的資糧有幾個還記得吧?有六個。第一個是 安住於相順的環境 。相順的環境是具足幾個功德呀?五種。那麼上一次我們學完了前兩個功德,第一個功德是什麼? 「易於獲得」 ,也就是不費力氣地就會獲得衣食等。然後第二個功德是什麼啊? 「處所賢善」 ,也就是修止的地方沒有猛獸呀,還有兇殘的眾生,也沒有仇敵住在那裡。 1’05” 地土賢善:不會發生疾病之地 那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,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346頁第5行。有找到行吧?我們現在開始一起看原文: 1’22” 地土賢善,謂非引生疾病之地;伴友賢善,謂具良友戒見相同;具善妙相,謂日無多人,夜靜聲寂。 1’43” 第三個功德就是 「地土賢善」 。地土賢善是指什麼呢?就是不會引生疾病的地方,這就是地土賢善。比如說有的地方太潮溼了的話也不行,太過寒冷也不行,太過暴熱──這個可能就是如果不是那個地方的人,去了一個暴熱的地方可能就很容易生病。所以 「地土賢善」是指不會引生疾病的地方。 2’20” 伴友賢善:具足戒律與知見相同的友伴 第四個功德是 「伴友賢善」 。看一看「伴友賢善」,肯定是講修定的伙伴了。大家會想:修定還有伙伴?不是一個人在山上嗎?是要有伙伴的。 說具足戒律與知見相同這樣的友伴,所以稱為「伴友賢善」。 看看他是戒律和知見都一樣! 2’45” 那麼具足戒律和見解的相同,這裡的見解有沒有想過是指什麼呢?是不是指空性見呢?此處主要的不是指空性見, 此處主要是指世間的正見。 什麼是世間的正見,還記得嗎? 就是業果見。 3’09” 這裡沒有說要很多友伴,而是有的上師說 要一、兩位具有賢善的戒律,在見解上也相同的友伴待在一起的話,就會有好的緣起 ,所以這就是「伴友賢善」。從這點也可以看到平常在寺院裡跟僧人共住是很重要的,因為他們都具足戒律、見解相同。 3’39” 那麼 在《掌中解脫》中也有這樣說:初業行者離開友伴是很危險的。 以前也聽說過,說出家人離開僧團是很危險的;上師也這樣說,說一定要居住在僧團裡邊。那麼初業行者離開友伴是危險的,法友──就要求要有法友,法友不能少於三位。所以如果見行一致的話,多行不行啊?當然也無妨。

0032-安住於相順的環境
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這一週大家過得還好吧?前一週學的有複習嗎?還記得前面我們學了什麼嗎?我們學完了六個科判中的前五個科判,今天我們要學第六個科判。請大家把《廣論》書打開346頁第2行,看科判。有找到吧?跟我一起看原文。 1’00” 順利而快速修成寂止的因──依止寂止的資糧 第六、 各別學法,分三: 一、 學奢摩他法; 二、 學毘缽舍那法; 三、 彼二雙運之法。初又分三: 一、 修止資糧; 二、 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之理; 三、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。今初: 1’28” 那我們解釋一下。 分別學習的方法分為了三科:第一,學習奢摩他的方法;第二,學習毗缽舍那的方法;第三,止觀二者雙運的方法。第一科又分為三科:第一個是依寂止的資糧;第二是依寂止的資糧進而修持奢摩他的方法;第三個是透過修持而成就奢摩他的量。 那麼現在我們來看第一個科判,第一個科判是什麼呀?「 修止資糧 」。 2’16” 一般來說, 無論修什麼法類都是需要資糧、順緣,就像學習前需要準備很多的順緣。無論修習什麼法類都需要排除障礙、成辦順緣,這樣我們所修的法類才容易修起來。 在這之上,就如同 文殊菩薩對宗大師所說的「三合引導」 的這個教授──精勤淨罪集資,然後要勤奮地學習諸大教典,而且還要把上師與本尊視為無二無別而祈禱加持,這樣做就能夠生起什麼呀?生起那珍貴的覺受。 3’09” 中三合引導的內容: 一是對所緣的行相淨修自己的心;二是修律儀戒;三是積集資糧。 修任何法都是這樣,如果想要修奢摩他的話也是這樣──集資淨障, 去除一切障礙、成辦一切順緣,修行就容易生起覺受。 舉個例子來說,比如說種田,想要有好的收成,之前就要好好地耕耘。比如說春天到了,就會發現農夫把那個田耕得特別地仔細,然後再播種,並且適時地還要施肥,這些順緣都得要具備。而且在過程中,還有比如說像颳大風啊、降冰雹啊,還有莫名其妙的那個霜凍,這些都要避免、都要防止。因為沒有這些災害的話,能夠豐收是自然的道理;如果有這些災害的話,就得想辦法在災害來的時候,再保護那些正在生長著的莊稼。 4’21” 所以 我們的心續中是否能夠生起證悟,依止資糧是非常重要的! 我再說一遍:我們的心續中能否生起證悟,依止資糧是非常重要的! 能夠按照三合引導而修學,集資淨障、研讀諸大教典、視上師與本尊無二無別而殷重地祈禱、而殷重地

0031-總攝止觀次第決定之理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嗎? 24” 引據《本地分》解釋《集論》的內涵 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「止觀次第決定之理」,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345頁倒數第2行。宗大師引用了《本地分》,我們可以看原文: 41” 《本地分》云:「又已如實善知從苦至道,然未能得初靜慮等,彼便宴坐,無間住心,更不擇法,是依增上慧而修增上心。」 1’11” 在 《四家合註》 裡, 巴梭尊者 解釋這段 瑜伽師地論 《本地分》 的文,說:是依靠第一靜慮近分定修成了如實地、完整地了知苦諦乃至道諦的勝觀,然而還沒有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所含攝的寂止。這樣的修行人,在向內收攝自心而安坐的當下,內心安住於所緣,而不以最極簡擇諸法的智慧觀擇。之後修成靜慮根本定所含攝的寂止時,這個修行人依靠先前修成的 近分定所含攝的 「增上慧」 ,也就是 近分定所含攝的 什麼呀? 勝觀,然後修持 根本定所含攝的 「增上心」 ,我再說一遍,修持根本定所含攝的增上心,也就是 根本定所含攝的寂止。 2’30” 因此,宗大師是依據著《本地分》來解釋《集論》的, 所破: 不是說先獲得了勝觀再獲得寂止,這是不可能的, 宗: 一定要先獲得寂止才獲得勝觀。 但是《集論》裡說有人先獲得勝觀再獲得寂止,這裡邊是指先獲得了近分定所攝的勝觀,再獲得根本定所攝的寂止。有沒有聽清楚?它是有一個區分點。那麼我們再繼續看原文: 3’13” 真實止觀,須從生起輕安後才能安立 又為便於立言說故,於九住心通說為止,思擇等四通說名觀。然真實止、觀如下所說,要生輕安乃可安立。 3’37” 一般而言,為了使敘述簡便,雖然會將 「九住心」 稱為寂止,再把 「思擇等四」 稱為勝觀。 由於 九住心能令心寂靜,或者令心專注,所以稱之為寂止 ; 思擇等四,對於如所有性或者盡所有性作粗細的簡擇,所以稱之為勝觀。 這麼描述的理由,是因為說明這些是修止及修觀的方法,這裡邊是取止觀的名稱,但不是真正的止觀。真實的止觀,就如同下文所說的,是必須從 生起輕安 之後才能安立。 注意! 真實的止觀,是必須從生起輕安之後才能安立。透過止住修的力量引生殊勝輕安的時候,就是獲得了寂止; 那麼更進一步, 透過抉擇的力量引生殊勝輕安的時候,也就是獲得了勝觀。 5’09” 九住心 (《瑜伽師地論》卷 30) 云何名為九種心住?謂有苾芻

0030-集論所說依觀修止之義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「止觀次第決定之理」。 32” 依宗喀巴大師的思擇,完整地理解經論的內涵 仁波切在講到這個部分的時候,曾經說過──我現在記一個大略的──說: 一般說來,只看片面幾句經文,就認為經典的意思是這樣的或者是那樣的話,很容易造成錯誤的理解。 必須把 經文前文和後文加以對照 ,然後看看經典是怎麼說的,並且觀察其他經典所說的內容,要融會貫通。 這樣的話,才能對經論的內涵有比較完整的認識。 1’21” 宗喀巴大師就是這樣做的 ,引用了許多經文的關鍵也在這裡。如果我們不知道、不懂得這麼做的話,就會像《廣論》裡邊舉的,說西藏過去的某些先賢,認為在獲得寂止前可以先修起勝觀,產生這類的錯誤的想法。而且他們也不是沒有學,有學經論,有經論的依據,但是無論是哪一部經論, 如果無法完整地學習它的內義的話,只了解了其中片面的、部分的內容,其實就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理解。如果這種各式各樣的理解,都認為自己是對某一個經論很正確的理解的話,那是很 危險 的! 因此宗喀巴大師在引用了很多經典,並且經過完整、圓滿的這個思擇之後,為我們抉擇出了最究竟的意涵,所以這是何等的幸事! 2’37” 在獲得止觀之後,止觀二者沒有固定次第 那麼我們現在就繼續學,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345頁倒數第5行,請看原文。有找到行嗎?有找到吧! 2’54” 又此止、觀次第,是就最初新生之時應如是修,後亦可先修毘缽舍那,次修奢摩他,故無決定次第。 3’10” 那麼這一段就是說: 前面提到的寂止與勝觀的次第, 它有個條件,就是必須先獲得寂止,才能獲得勝觀, 這樣的次第,是在最初新生起的時候才是如此的。可是獲得了止觀之後,也可以先修毗缽舍那,再修奢摩他,所以次第是不決定的。 最初新生起止觀的時候,止觀的先後次第是不是決定的?是的。但是獲得了止觀之後,止觀的先後次第是不是也是決定的呢?獲得了止觀之後,止觀的先後次第是不決定的。 4’03” 為何《集論》中說:有人獲得勝觀,卻仍未獲得寂止? 那麼接下來就會有一個問題了,什麼問題呢?請大家繼續看原文。 4’14” 若爾,何故《集論》說「有先得勝觀而未得止,彼應依觀而勤修止」耶? 4’26” 有人問說: 那麼《集論》中說, 注意! 《集論》中說:「有些是獲得了勝觀,還沒有獲得寂止,這是依靠勝觀

0029-依照清淨經論決擇止觀的次第
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「止觀次第決定之理」,請大家翻開 《廣論》345 頁,請看原文第3行。有沒有找到行呀?看原文: 37” 不依次第先求寂止而修習勝觀,完全不合理 若不以別別觀察之觀修引發輕安,作為發觀之理,則先求止,次乃依之修觀,全無正理。 52” 發起勝觀的方法,如果不是指透過分別觀察的觀察修引發輕安,那麼要先尋求寂止,再依靠著寂止而修習勝觀,宗大師說:「全無正理」,這點完全沒有正確理由來證成的。 意思是什麼呢? 在寂止的基礎上,更進一步透過分別觀察的觀察修引發輕安,才能獲得勝觀 ,所以才要先尋求寂止,然後更進一步修持勝觀。我們再往下看,看原文: 1’42” 若不如是次第而修,亦極非理,以如前引《解深密經》,說要依獲得奢摩他乃修毘缽舍那。又「依前而生後」,說六度中靜慮與般若之次第,及依增上定學而生增上慧學之次第,皆先修止而後修觀次第。 2’15” 解釋一下,就是說 如果不依照這樣的次第修持,也極度不合理。 為什麼呢? 因為就如同前面引過的經典《解深密經》中提到,說要依靠獲得奢摩他進而修習毗缽舍那。不只是《解深密經》這麼說,《經莊嚴論》中開示六度的次第的時候也說過:「依靠前者而生後者。」在六度當中依靠前者而生後者,所以是依靠靜慮而生起般若,這是靜慮與般若的次第; 依靠增上定學而生起增上慧學,這些次第都是先修寂止,之後再修持勝觀的次第。我們再往下看,看原文: 3’27” 祖師皆宣說:先尋求寂止後再修持勝觀 又如前引《菩薩地》文,《聲聞地》亦說,當依奢摩他而修毘缽舍那。《中觀心論》及《入行論》、《修次》三篇、智稱論師、寂靜論師等,皆說先求奢摩他已,後修勝觀。 3’50” 如同前面引過的什麼呀?《菩薩地》;然後 在《聲聞地》中也有提到,說要依靠奢摩他,進而修持毗缽舍那;清辨論師所著的《中觀心論》,還有寂天菩薩所著的《入行論》、蓮花戒論師所著的 什麼? 《修次》三篇,還有智稱論師、寂靜論師,這些祖師都宣說 ,宣說什麼? 要先尋求奢摩他,之後再修持勝觀。 4’33” 清辨論師、寂天論師,還有寂靜論師,大家都熟悉了,對吧?可能比較熟悉了。但是大家熟不熟悉智稱論師啊? 智稱論師也被稱之為彌帝論師 ,大約是公元11世紀時期的祖師,他是一位印度的大班智達。注意!他是那 洛巴大師的弟子。 智稱論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