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27-勝觀必須以寂止為因

大家好!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週你們過得還好吧?22”


理解空性的三種層次


上節課我們學到「次第決定之理」宗大師說寂止作為勝觀的前行,不是指先獲得寂止才能引生對空性的理解,也不是指對空正見產生轉變心意的感受,必須要先獲得寂止。為什麼呢?因為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地觀擇呀、串習呀,是能夠令我們的心意產生轉變的。那麼不僅僅對空性是如此,對於無常啊、生死過患還有菩提心等等,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地觀擇串習,也能令我們的內心產生轉變。1’17”


那麼舉個例子,比如說我們對空性的理解大概可能有幾個層次,大概分三個層次。一般來說我們要穿越疑惑,疑惑分成:合理疑惑、等分疑惑,還有非理疑惑三種。比如懷疑空性存不存在,覺得:「應該是不存在。」像這樣的疑惑就是非理疑惑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超越了事實,他已經跨向非理的地步;那麼懷疑空性存不存在,沒有傾向性的疑惑,他只是懷疑,還在探索中,它是等於等分的,它是一個等分的疑惑;那麼懷疑還有一個,就是懷疑空性存不存在,在思考的時候覺得:「嗯!應該是存在的,存在的吧?」這樣的疑惑就是合理疑惑,因為他還沒有得到決斷。2’25”


當我們的心超越了非理疑惑這個階段,內心對於空性有一定的理解,這時候的理解就是第一種層次的理解合理疑惑,因為他已經處理完了他的非理疑惑了,超越了。像有人覺得空性應該存在,但是他對於空性能否解決生死存疑,他的疑惑偏向於空性應該無法解決生死。這樣的疑惑,對於空性存在而言,是合理的疑惑,但是對空性能解決生死而言,它就是非理疑惑。那麼現在是第一個層次的理解。第二種就是,對空性有正確的理解,但還沒有證得空性,即使比量證得空性他也是還有沒達到的。那麼第三種是,比量證得了空性,內心確定不疑、確信不疑。3’23”


辨析: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,不一定要先修止


關於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,可以從剛剛講的幾個不同的層次,我們試著去學習和理解一下。但是無論從哪一個層次來理解,其實都不需要先獲得寂止。3’43”


透過思惟教理斬斷疑惑,然後比量證得了空性,內心生起了空正見之後,繼續地,注意!繼續不斷地串習,然後想辦法讓我們的內心有所轉變,而生起一種強烈的覺受、強烈的感受。要生起這樣的感受,其實也不需要先有止作為基礎、作為前行,也是不需要的,因為透過串習思擇就可以生起了。4’17”


他宗認為:對無我正見的理解有轉變心意的體驗就是證得了空性。實際上是,轉變心意的體驗,還沒有證得。但是轉變了內心,會認為「這就是空性」,實際上這時候還沒有證得空性。他宗因此就產生了誤解,認為對空正見產生轉變內心的體驗或者覺受的時候,就是證得空性。而宗大師認為生起無我正見的理解之前,不一定要先修止。4’54”


那麼一般來說,對於證得空性見沒有生起轉變內心的體驗,就不會注意到空性的內涵。透過學習無我空性的法類,我們就會去想:「無我空性應該是那樣的」,內心就會有所轉變,「我要長劫地串習、去觀察」。雖然這樣還沒有證得空性,但是對於空性已經有了些許的或一部分的理解了。這就是前面所說的──有些人認為僅僅依靠轉變心意的覺受,就能生起毗缽舍那。5’34”


如果沒有像宗大師這樣地依據經論,很清晰地解釋修行的內涵,實際上很容易產生錯誤的觀點,比如認為可以先獲得毗缽舍那,然後再獲得奢摩他等等。他宗看起來也不是完全沒有經典依據,而是什麼?他無法正確地解釋經典的內涵,然後才會對修行的次第產生種種的誤解。經論當中也有說到生起了空正見之後再修奢摩他,但是這不是指先生起毗缽舍那再獲得奢摩他的意思。6’21”


勝觀需要寂止的原因


如果證得空性不一定要先獲得寂止的話,那麼獲得勝觀需要寂止,這是什麼意思啊?請大家把《廣論》翻到344頁的倒數第5行,看原文。有找到嗎?6’39”


若爾,觀需寂止,道理為何?6’45”


說勝觀需要寂止的道理是什麼呢?再說一遍,勝觀需要寂止的道理是什麼呢?宗大師就接著回答了。再看文,有找到行吧?7’01”


於此《解深密經》說:「若以觀慧而修思擇、最極思擇,乃至未起身心輕安,爾時但是毘缽舍那隨順作意,生輕安已乃名妙觀。」故若未得止,縱以觀慧任作何許觀修,終不能發身心輕安所有喜樂。若得止已,後以觀慧思擇而修,輕安乃生,故觀須止為因,下當廣說。7’52”


我們來解釋一下這一段經文,就是《解深密經》。對此,《解深密經》說:以分別觀察的智慧修習思擇與最極思擇。解釋一下,「思擇」就是對有法進行思擇。那麼「最極思擇」,就是指對法性作思擇。「法性」是什麼?(有法之上的空性)前面解釋了吧?那麼說:「若以觀慧而作思擇、最極思擇」,這是一種思擇越來越細、越來越細的一個過程。以分別觀察的智慧修持思擇與最極思擇,還沒有生起身輕安與心輕安以前,都是隨順毗缽舍那的作意,產生輕安的時候才是勝觀。因此如果沒有獲得寂止,如果沒有獲得寂止,無論分別觀察的智慧再再怎麼觀修、觀察修,最終都是無法發起身心輕安的喜樂。9’11”


注意喔!觀察毗缽舍那,這裡邊出現了「身心輕安的喜樂」,大家要注意這幾個字。這裡邊「身心輕安所有喜樂」,這裡邊的「所有」就是「的」的意思,不是指「一切」的意思;「身心輕安所有喜樂」,就是「身心輕安所具有的喜樂」、「身心輕安的喜樂」。獲得寂止之後,再以分別觀察的智慧進行什麼呀?觀察修,最後便能夠生起輕安。所以勝觀必須以寂止為因,這在後面還會講。9’56”


在修毗缽舍那之前,為什麼要先修學奢摩他呢?就是我們在緣取對境的時候,不只是安住在境上,最主要還是要透過觀察的力量引發身心輕安,這個時候才能獲得毗缽舍那;透過止住的力量引發了身心輕安,不一定獲得毗缽舍那。所以身心輕安有幾種啊?有兩種。一種是透過什麼力量引發的?一種是透過止住的力量引發的。那另一種呢?另一種是透過觀察的力量引發的。那麼如果沒有先透過止住的力量引發了身心輕安,注意!沒有先透過止住的力量先引發了身心的輕安,就不可能再透過觀察的力量引發身心輕安。因此在毗缽舍那之前,就必須要有奢摩他。因為透過觀察的力量引發身心輕安,一定要在毗缽舍那之前必須要修奢摩他。也就是奢摩他的喜樂要在之前,最後觀察的力量,才能生起透過觀察的力量而產生的身心輕安,也就是毗缽舍那。11’31”


有沒有聽清楚了?這個問題有了這樣的一個辨析。因為透過學經典我們就是把問題、心中的疑問、疑惑分析地細一點,然後讓我們的內心觀察、對教典的觀察要清晰、準確,要有依據。希望大家對這樣的一個思考觀察的過程要有耐心,一下子轉不過彎來別著急,這樣多聽幾遍,熟悉了之後就覺得:「嗯!應該是這樣的。」12’11”


好!今天我們就講到這兒,下週見,謝謝大家!12’18”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52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惑所緣

0048 破除修空性不應有所緣的見解

0049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