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25-總攝須雙修之因相

 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請大家把書翻到《廣論》343頁倒數第2行。請看,有找到行吧?《寶積經》。我要等你們一下嗎?你們有找到吧?41”


引據《寶積經》說明透過清淨智慧而使戒律圓滿


《寶積經》亦云:『住戒能得定,得定能修慧,由慧得淨智,智淨戒圓滿。』52”


《大寶積經》中也有開示說:安住於戒律而獲得定,獲得定之後能夠修持智慧,透過智慧能獲得清淨的智慧,由於清淨的智慧而使戒律更加地清淨,乃至圓滿。透過世間的智慧能獲得出世間的智慧,透過出世間的智慧,我們得到遠離煩惱種子的清淨的戒律,所以宗大師說:「智淨戒圓滿」。1’32”


這裡邊提到一個──注意──「清淨智」,有沒有注意到?有個智慧,還有個清淨智。那麼什麼是清淨智啊?清淨智可以指分辨諸法的智慧,其中最為殊勝的是什麼呀?就是現證空性的甚深智慧。那麼「智淨戒圓滿」,是說由於清淨智而使戒律圓滿。按照這一段文來看,問大家一個問題:戒律為什麼會圓滿呢?之所以圓滿是由於什麼呢?它的因居然是清淨智!這是什麼意思呢?在《俱舍論》中曾說過,說:「見三得法戒。」就是現見苦諦集諦,還有什麼?滅諦的時候,就獲得了無漏的戒。什麼是見諦呀?就是現見四諦、現證四諦。當我們獲得了見道的時候,我們就能夠現證四諦,超凡入聖──從一個凡夫轉變成為一個聖者了。3’02”


那麼見道的時候,請問我們的心續裡的戒律會變成什麼樣呢?就是戒律圓滿。關於戒律圓滿,有許多不同的解釋,但這裡邊講的主要是什麼呀?就是「聖所愛戒」,聖者所愛的戒。玄奘大師是這麼翻的。「聖所愛戒」是獲得了見道的時候才能獲得的,聽起來很美吧!到見道的時候,戒律就變成了「聖所愛戒」,聖者都會歡喜、歡喜我們。那麼戒律圓滿就是指這個了,指「聖所愛戒」。要想得到「聖所愛戒」的話,剛才講需要什麼了?需要清淨智,所以才說:「智淨戒圓滿」。有沒有了解到?4’04”


如果我們不知道「智淨戒圓滿」該怎麼解釋,為什麼會能夠達到戒圓滿?智慧在戒圓滿中,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位置?我們就會認為三學的根本就是戒學呀!但是戒圓滿的因怎麼會是智慧呢?就好好持戒就可以啦!由戒生定、由定生慧,怎麼會戒學圓滿的因變成了智慧呢?我們無法了解為什麼是「智淨戒圓滿」,對不對?今天聽了之後,我們就會知道為什麼經典要這麼說。所以這裡邊的戒圓滿是指什麼戒呀?是指「聖所愛戒」。有聽清楚嗎?5’07”


引據《修信大乘經》說明不安住智慧無法圓滿大乘道


那麼接下來我們再往下看,看到《修信大乘經》,有找到行吧?5’15”


《修信大乘經》亦云:『善男子,若諸菩薩不住於慧,我不說彼能信大乘,能生大乘。』」5’27”


所以在《修信大乘經》中也說:善男子,如果不安住於智慧的話,我不會說這個菩薩能夠信解大乘、從大乘所出生。信解大乘前面有講過,是什麼呀?意樂圓滿。大乘所生就是加行圓滿。如果沒有安住智慧的話,是無法獲得意樂圓滿與加行圓滿的。5’57”


複習「須雙修之因相」的要點


提一個問題:我們上面所講的是在哪一個科判?有誰記得嗎?你們答對了嗎?是第四個科判「須雙修之因相」,對吧?在須雙修這個因相的科判裡,宗大師主要強調不能只修止或者只修觀,必須要怎樣?要修持止觀二者。具足止觀二者的話,我們才能夠清晰地看到無我的內涵。6’37”


在提到清晰地看到無我這個內涵的時候,大家有沒有回憶一個畫面?是黑夜對吧?黑夜,然後我們去看什麼呀?看壁畫。看壁畫的時候,黑夜中看壁畫,那手中一定要有燈燭,所以我們要點亮燈燭。如果燈不夠亮,或者外面風太大的話,我們是無法看清楚的。同樣地,我們必須具備止觀二者,然後才能夠清晰地、清晰地看到無我的內涵。因為無我的內涵就像那幅最壯麗的壁畫,看到那幅壁畫我們就贏了,就是人生的贏家!7’33”


在這裡邊有一個需要辨別清楚的地方,就是通達空性的毗缽舍那,要具足不散動和通達實性兩個部分。請問不散動的部分是從哪裡出生的呀?對!就是從無分別的奢摩他出生的。那麼通達實性的、通達空性的那一部分,是從哪兒出生的呢?這個也是從奢摩他出生的嗎?當然不是!8’10”


成就了奢摩他之後,不僅僅在觀察無我的時候能夠遮止動搖的過失,在修無常、業果、生死過患、慈心、悲心、菩提心等等,也能夠遮止散亂的過失,能夠趣入各自的──注意──任何所緣,都不會散到其他的地方,無論做任何善行,力量都極其地強大。8’37”


在還沒有獲得奢摩他之前,我們的心力是不能發揮到很大的一個效用,因為就像一個特別寶貴的資源,都隨著散亂心浪費掉了。所以那時候雖然修很多善行,但是因為隨著散亂心而修的善行,力量評估一下,力量非常地微劣。所以這個不散動的心,對於能夠集中火力、集中我們內心的力量,然後徹底地轟炸我們那個自性執,它是有著決定性的一個勝利的作用。9’28”


也有善知識說如果具有堅固的禪定,再加上菩提心和空正見的這個攝持,我們就能夠更加快速地成辦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,所以禪定對於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也有極大的幫助。9’46”


所以現在我們總結了這一段,我們會發現:喔!原來我的心透過修習禪定之後,就變成一個火力非常強的、非常大的一個力量。我們用這樣的力量去衝擊老病死的這個根源的話,是絕對火力夠猛的,是可以衝破它!剛才我說到通達實性的那個是從什麼地方來的?不是從止,對吧?你們有答案吧?是從聞思空性得來的。10’19”


修成寂止後,一定要修勝觀


那麼我們再思考下一個問題。修成奢摩他之後,是不是就只要從始至終地把心安置在一個所緣上就夠了呢?是不是就已足夠呢?如果我們認為這樣就足夠的話,宗大師說這種見解是什麼呀?是不了解修止的目的的。因為修止的目的不是讓我們的心修成了止之後,還放在這一個所緣上。11’01”


修成了奢摩他之後,注意!還要將護攝集無邊的善法,還要遮止無邊的過失的所緣行相。這裡邊清晰地提到了無邊的善行和無邊的過失,從無量劫來我們生命的相續,無始劫來到未來的、沒有盡頭的這個相續。所以用這麼強烈的內心的力量,如果能夠攝集無邊的善行的話,那我們修行的速度會變得非常快。如果修成了這個禪定的話,還是老老實實地把這麼大的火力集中在一個善所緣上,宗大師說那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修奢摩他。奢摩他就是要把所有的那個善行都用這種強的力量把它攝集回來,讓我們擁有強大的心力。11’58”


如果沒有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,無論我們花再久的時間一心專注,注意!這麼強的火力也只能壓伏煩惱的現行,無法連根斷除煩惱的種子,無法出離三界,無法出離輪迴,無法脫離死主的牙齒縫。並不能對我們的生命的痛楚產生根本性的截斷──就苦楚都沒有了,因為死亡並沒有消滅。所以解脫生老病死的願望,如果不去觀修空性的話,只修止是沒辦法成辦的。12’45”


談到這裡的話,再次地回到我們最初為什麼要修行?為什麼要修行?為什麼要修止?因為就是為了要解決苦、解決輪迴,一定要擺脫這個苦蘊的束縛。那麼擺脫這個苦蘊的束縛,只有禪定力絕對是不可以的,一定要有空性的力量。因為禪定、就算再高的禪定,也只能壓伏煩惱的現行。壓伏煩惱的現行,一旦遇到強烈的所緣境,我們這個煩惱的根沒有斷,它還是再能夠發作出非常痛苦的這個作用。所以煩惱這件事要想它徹底消除,必須把它連根斬斷,而那把利器就一定是空性!13’43”


所以我們修奢摩他只是一個手法,就是你修了奢摩他之後,才能使這個空性更加有力,就像我們說的燈火要穩定,不要被那個風所吹散,對吧?然後我們才能夠看到無自性的那個,我們生生世世都想要看到的那個無自性的圖畫。14’10”


所以在「理須雙修」,就是一定要雙修止觀的這一個篇章中,宗大師舉了超多的經論,希望說服我們的心能夠信受佛語、信受祖師的語錄。然後沿著傳承祖師的這個清淨的傳承成辦我們的心願──就是令自己能夠解脫生老病死,也能令一切的如母有情都能夠解脫生老病死,這美好的願望一定要靠修止、又修觀,才能夠成辦的!14’53”


所以我們要想解脫老死,絕對不能夠只修止,或者修止之後就停在那兒了,一定要修觀!必須要修持證得無我的這個毗缽舍那,我們才能夠徹底地脫離老死,獲得寂靜涅槃的果位。15’17”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0052_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惑所緣

0048 破除修空性不應有所緣的見解

0049 哪種補特伽羅應緣的淨行所緣(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