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21的文章

0044_淨行所緣(二)

  大家好!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一週大家有複習前一講嗎?上一次我們學到「淨行所緣」的不淨觀,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慈悲觀。請大家翻開 《廣論》351頁 ,看倒數第5行。好!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: 00:42 緣著慈心的所緣 慈謂普緣親怨中三, 等引地攝欲與利益安樂意樂。 即由慈心行相,於彼所緣任持其心,名曰緣慈,是於心境俱說為慈。 01:04 緣著親友、仇敵與關係中等的這三者,屬於等引地所攝的成辦利樂──利益安樂的這個心念,就是慈心。從慈心的執取相的角度,內心執持這些所緣,命名為緣著慈心;緣著慈心就是把境和有境都宣說為慈心。 01:29 那麼這裡邊有一個問題就是 「等引地所攝」 , 等引地所攝是什麼意思?什麼是等引地所攝呢? 比如色界靜慮根本定或無色界根本定所攝,就是等引地所攝。 那麼近分定所攝呢?有些是等引地所攝,有些不是等引地所攝。總之,色界與無色界所攝就是等引地所攝。 一般人進入了色界根本定或無色界根本定的時候,就會進入等引,所以稱色界靜慮或無色界靜慮根本定所攝是 「等引地所攝」 。 02:13 那麼緣著親、怨、中等三者,想要成辦利益安樂的這個意樂, 這個意樂必須是等引地所攝。 換一句話表達就是, 是色界或無色界所攝,透過慈心的執取相令心緣著所緣,所以稱為 「緣著慈心」 。這裡的緣著慈心,並不是像緣著不淨一樣,心緣著另外一個境,而是令心從慈心的行相來緣取所緣,所以稱之為緣著慈心 ,將境與有境都宣說為什麼?都宣說為慈心。 03:01 緣著緣起的所緣 我們再接著往下看,看原文 「緣緣起者」 : 03:06 緣緣起者,謂唯依三世緣起之法,生唯法果,除彼等外更無實作業者、實受果者,即緣是義任持其心。 03:25 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?什麼是 「緣著緣起」 呢? 所謂緣著緣起,是指僅僅只是依靠著唯三世所生的緣起之法,而出生唯法之果,並沒有這以外的造業者與領受果報者。緣取這樣的意涵而執持內心,就是緣著緣起。換句話說,無論是過去、現在,還是未來,都是緣起之法出生唯法之果。 注意!注意! 這裡有個 「唯」 字,對不對? 「唯依三世緣起之法,生唯法果」 ,為什麼要加一個 「唯」 字呢? 這個 「唯」 字顯示了一個什麼道理? 因為 除了三世緣起之法生果之外,無法另外安立一個自主的造業者、領受果報者,只是緣起之法感果而已呀! 緣著這樣的

0043—淨行所緣(一)

大家好!很開心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。還記得上一次我們學到哪兒了嗎?是哪一個所緣啊?有沒有同學答得上?是 周遍所緣 。那麼今天該接著講哪一個所緣呢?是 淨行所緣 。現在請大家把 《廣論》翻開351頁 第7行,然後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: 00:49 淨行所緣:淨化較為強烈現行的貪欲等的所緣 淨行所緣者,由此所緣能淨貪等增上現行,略有五種,謂不淨、慈心、緣起、界別、阿那波那。 01:05 那麼 「淨行所緣」 是指什麼呢? 就是指淨化比較強烈的現行貪欲等的所緣。淨行所緣有幾種呢?有五種:不淨、慈心、緣起、界的差別,還有阿那波那。 這裡邊可能大家都會稍微了解一下, 「阿那波那」 是什麼呀? 阿那波那是梵文的音譯,義譯就是入出息,「阿那」是入息,「波那」是出息。所以總共有五種淨行所緣。 01:57 這個 淨行所緣 ,很顯然它所針對的是什麼呢? 是針對自己比較強烈的煩惱,然後選擇對自己最適合的、最有效的這個所緣,很顯然它是打擊煩惱的一個利器。 比如說如果 貪心強烈 的話,那麼要修什麼呀?對!就 觀修不淨、觀身不淨。 如果是 瞋心強烈 ,那該修什麼呀? 觀修慈心。 如果是癡心──愚癡的癡── 癡心強烈 的話就要 觀修緣起。 因為對於緣起的認知會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法相,能夠增長智慧,智慧的視野非常地遼闊。還有一種解釋就是,請問愚癡來自於什麼呀?想一想。 愚癡來自於根本性的自性執,然後透過緣起的道理而了解了無自性 對吧?那麼這個無自性能夠做什麼呢?它就能夠破除愚癡。 03:18 那如果慢心很強烈呢?要怎麼修?如果 慢心強烈的話,就觀修界的差別。 為什麼慢心強烈就要觀修界的差別呢?因為 對於界的差別了解更多之後,就不會自以為是、產生慢心了。 還有一種說法,是因為 了解了界的差別,我們從自己身上去找「我」在哪裡的時候,「我」在哪裡? 比如說從我的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、空大去找,從我的意識上去找,能不能找到「我」呢?都找不到「我」。 當我們知道「我」是由於六界所攝,並不是獨立實有的時候,原本的我由於「我」所產生的這個慢心也會減弱,因為連傲慢的立足點都沒有,在哪裡呀?所以它是這麼對治慢心的。 04:36 那麼如果是散亂比較強烈,很難專注,那怎麼辦呢?如果 散亂比較強烈的話,就觀修阿那波那,也就是數息法,靜靜地坐著。 不是散亂嗎?東跑西跑、東跑西跑一刻都靜不下

0042—周遍所緣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之前我們學完了「 心注所緣先如何修」 這個科判,也就是 內心投注於所緣之前應當如何做 ,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習 「注所緣時應如何修」 。請大家翻開 《廣論》350頁 第7行,先看科判: 00:48 四種所緣的第一者:周遍所緣 第二、注所緣時應如何修,分二:一、明心住之事──所緣;二、如何心注所緣之理。初又分二:一、總建立所緣;二、明此處之所緣。初又分三:一、明正所緣;二、顯示何等補特伽羅應緣何境;三、顯示所緣異門。今初: 01:21 第二科注所緣時應如何修,它分為兩科:第一就是辨識內心安住之事,安住之事就是所緣;第二個是內心如何投注於所緣的方法。然後第一科分為兩科:一、所緣的總體論述 ,這裡邊的 「建立」 就是 論述 的意思; 第二是辨識當前此時的所緣。第一科又分三科:第一、顯示主要所緣;二、顯示哪一種補特伽羅應當緣什麼所緣;第三、是顯示所緣的異門。 那麼我們先來看第一個科判,看原文: 02:14 如世尊言,修瑜伽師有四所緣,謂周遍所緣、淨行所緣、善巧所緣、淨惑所緣。周遍所緣復有四種,謂有分別影像、無分別影像、事邊際性、所作成辦。就能緣心立二影像,初是毘缽舍那所緣,二是奢摩他所緣。 02:44 世尊宣說了瑜伽師的四種所緣,是哪四種所緣呢?「周遍所緣、淨行所緣、善巧所緣」 ,還有什麼? 「淨惑所緣」。那麼在四種所緣當中,周遍所緣還有四種, 是哪四種周遍所緣呢?對! 「有分別影像、無分別影像、事邊際性、所作成辦」。 那麼 其中從能緣的角度安立的就是 什麼呀? 兩種影像,因為第一個是毗缽舍那的所緣,第二個是奢摩他的所緣,所以是從能緣的角度來安立的。 我們再往下看: 03:32 從能緣的角度安立:有分別影像、無分別影像 言影像者,謂非實所緣自相,唯是內心所現彼相。由緣彼相正思擇時,有思擇分別故,名有分別影像。若心緣彼不思擇而住心時,無思擇分別故,名無分別影像。又此影像為何所緣之影像耶?謂是五種淨行所緣、五種善巧所緣、二種淨惑所緣之影像或行相。 04:18 所謂的 「影像」 是什麼意思呢? 注意哦! 現在 這裡要談到影像,影像並不是真正所緣取的所緣自相 ,這裡的 「自相」 就是 實際、真實 的意思。 所謂的「影像」,它不是真正的實際的那個所緣,那是什麼呢?是在這個心中現起它的行相。緣著這個行相而進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