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4月, 2021的文章

0028-修成寂止與勝觀的不同方法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「止觀次第決定之理」。請大家翻開 《廣論》344頁 倒數第2行,跟我一起看原文,有找到吧? 40” 安住空性之上不進行思擇,是修寂止,非修勝觀 是故觀慧不住一境,即以思擇之力,若能引發輕安之時,乃是成辦毘缽舍那。雖緣空性為境,若但由其住一所緣,引生輕安,仍未能出修止之法,僅此不立即得毘缽舍那。 1’12” 這一段說 如果分別觀察的智慧不安住於一個所緣,能透過思擇的力量引發輕安,那個時候就成為毗缽舍那。因此,即使是緣著空性這個境,然而由於內心安住於一個所緣而引生輕安,這樣仍然沒有超出修持寂止的方法。所以單憑如此的話, 能不能安立為獲得毗缽舍那呢? 是不能安立為獲得毗缽舍那的。 即使是、即使是 緣著空性,但是沒有去思擇空性,只是安住在所緣境上,這只是寂止,不是勝觀。 所以就算獲得了輕安,這樣的輕安也不是依靠勝觀而獲得的,是寂止的修法,所以說 「仍未能出修止之法」 。這樣的修法 只是寂止的修法而已啊! 2’32” 所以單純這樣,能不能安立為獲得毗缽舍那呢?是不能夠安立獲得毗缽舍那的。這樣的修法所獲得的輕安是什麼的輕安啊?是寂止的輕安,不是勝觀的輕安,所以不能安立為獲得毗缽舍那。 在寂止的基礎上,再以思擇力去思擇而獲得輕安,才能安立為勝觀; 只是安住在空性之上,不去進行思擇,這是修寂止的方法,不是修勝觀的方法。 3’22” 所以,如果我們 注意 他宗的觀點 的話,我們可以想一下: 為什麼他宗會有那樣的想法呢? 因為他宗會認為對空性轉變心意的覺受就是勝觀 ,所以才會懷疑可以先成就勝觀,之後再成就寂止。還有一點是什麼? 認為緣著空性就是勝觀。 從這樣的角度來說,就會成立在寂止之前,可以先獲得勝觀。如果認為緣著空性就是毗缽舍那,之後再緣著同一個所緣修奢摩他,這樣就可以說是先成就勝觀,然後再成就寂止。但是去分析的話,就算是緣著空性, 注意! 就算是 緣著空性,沒有進行思擇,只是安住, 請問大家這是毗缽舍那嗎?這不是毗缽舍那。是什麼呀? 是寂止的修法。關於他宗之所以生起疑惑的點,大概可以分出這兩種 ,對不對? 4’46” 那麼以空性作為所緣境,令心安住在空性之上,透過緣著空性的止住力而引發身心輕安的三摩地,這個是什麼呀?就是緣著空性的奢摩他。 注意! 是緣著空性的奢摩他。 緣著空性之後,透過緣著空性的觀察力而引發身心

0027-勝觀必須以寂止為因

大家好!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週你們過得還好吧? 22” 理解空性的三種層次 上節課我們學到 「次第決定之理」 , 宗大師說寂止作為勝觀的前行,不是指先獲得寂止才能引生對空性的理解,也不是指對空正見產生轉變心意的感受,必須要先獲得寂止。 為什麼呢? 因為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地觀擇呀、串習呀,是能夠令我們的心意產生轉變的。 那麼不僅僅對空性是如此,對於無常啊、生死過患還有菩提心等等,透過分別觀察的智慧反覆地觀擇串習,也能令我們的內心產生轉變。 1’17” 那麼舉個例子,比如說我們對空性的理解大概可能有幾個層次,大概分三個層次。一般來說我們要穿越疑惑, 疑惑分成:合理疑惑、等分疑惑,還有非理疑惑三種。 比如懷疑空性存不存在,覺得:「應該是不存在。」像這樣的疑惑就是非理疑惑。為什麼呢?因為他超越了事實,他已經跨向非理的地步;那麼懷疑空性存不存在,沒有傾向性的疑惑,他只是懷疑,還在探索中,它是等於等分的,它是一個等分的疑惑;那麼懷疑還有一個,就是懷疑空性存不存在,在思考的時候覺得:「嗯!應該是存在的,存在的吧?」這樣的疑惑就是合理疑惑,因為他還沒有得到決斷。 2’25” 當我們的心超越了非理疑惑這個階段,內心對於空性有一定的理解,這時候的理解就是第一種層次的理解 合理疑惑 ,因為他已經處理完了他的非理疑惑了,超越了。像有人覺得空性應該存在,但是他對於空性能否解決生死存疑,他的疑惑偏向於空性應該無法解決生死。這樣的疑惑,對於空性存在而言,是合理的疑惑,但是對空性能解決生死而言,它就是非理疑惑。那麼現在是第一個層次的理解。第二種就是,對空性有正確的理解,但還沒有證得空性,即使比量證得空性他也是還有沒達到的。那麼第三種是,比量證得了空性,內心確定不疑、確信不疑。 3’23” 辨析: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,不一定要先修止 關於引生證得無我正見的理解,可以從剛剛講的幾個不同的層次,我們試著去學習和理解一下。但是 無論從哪一個層次來理解,其實都不需要先獲得寂止。 3’43” 透過思惟教理斬斷疑惑,然後比量證得了空性,內心生起了空正見之後,繼續地, 注意! 繼續不斷地串習,然後想辦法讓我們的內心有所轉變,而生起一種強烈的覺受、強烈的感受。 要生起這樣的感受,其實也不需要先有止作為基礎、作為前行,也是不需要的,因為透過串習思擇就可以生起了。 4

0026-先修寂止,後修勝觀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前一節課我們學完了必須雙修止觀的原因。那除此之外,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呢?修持止觀需要順序嗎?那修持止觀的順序和獲得止觀的順序是一樣的嗎?所以我們現在就要繼續往下學了,學「次第決定之理」。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344頁第2行,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。 1’03” 修持止觀的次第:先修成寂止後,依靠寂止而修持勝觀 第五、次第決定之理者:如《入行論》云:「當知具止觀,能摧諸煩惱,故應先求止。」謂先修止,次依止故,乃修妙觀。 1’27” 在 巴梭尊者 與 語王尊者 的《四家合註》裡邊,有解釋這段文,說 《入行論》說:「要透過一心專注地修習善所緣。」 注意! 這裡邊出現了 「善所緣」 ,「善所緣」這個詞,就 顯示了內外道在奢摩他的修法上的差別,我們必須是緣著善所緣來修習奢摩他的。透過一心專注地修習善所緣,遠離沉掉,引發身心輕安的這種快樂,具足這樣的寂止;進而證得空性的勝觀,這樣的勝觀能夠消滅三界的煩惱,還有煩惱的種子。 我們了知了之後,應當修持證得空性的勝觀。首先應該尋求勝觀的所依,勝觀的所依是什麼呢?也就是寂止。那麼為什麼要先尋求寂止呢?因為沒有寂止,就無法生起勝觀。所以《入行論》說:「 當知具止觀,能摧諸煩惱,故應先求止。 」 2’56” 在宗大師引完了 《入行論》之後說: 要先修成寂止,之後要依靠寂止而修持勝觀。那我們應該要了解 具有寂止的勝觀才能摧伏煩惱,如果在勝觀之前沒有先生起寂止,自然就沒有辦法生起勝觀。 即使生起了隨順的勝觀,但隨順的勝觀有沒有辦法斷除煩惱呢?沒有辦法斷除煩惱。所以 唯有生起勝觀才能摧伏煩惱,生起勝觀之前,就必須要先生起寂止。 3’47” 他宗:如果止觀可以同時生起,為何需先求寂止,後修勝觀? 接著宗大師舉了一個他宗的想法,這個他宗的想法是什麼呢?我們可以看文。有找到吧?「 若作是念 」,有找到嗎?「 若作是念 」。 4’02” 若作是念:「《修次初篇》云:『此之所緣無定。』此說止緣無有決定。前文亦說,止所緣中俱有有法、法性。故先了解無我深義,緣彼而修,則心無散亂之止及緣空性之觀即可俱起,何必先求奢摩他已,次乃修觀耶?」 4’40” 就是講了上面一段之後, 有人聽了心裡想,或者沒聽他也在想。《修次初篇》中有這樣一段文, 說什麼呢?說 「此之所緣」 ,這個 「此」就是指奢摩他 ,就是 說止的所緣是沒有固定的

0025-總攝須雙修之因相
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請大家把書翻到《廣論》343頁倒數第2行。請看,有找到行吧?《寶積經》。我要等你們一下嗎?你們有找到吧? 41” 引據《寶積經》說明透過清淨智慧而使戒律圓滿 《寶積經》亦云:『住戒能得定,得定能修慧,由慧得淨智,智淨戒圓滿。』 52” 《大寶積經》中也有開示說:安住於戒律而獲得定,獲得定之後能夠修持智慧,透過智慧能獲得清淨的智慧,由於清淨的智慧而使戒律更加地清淨,乃至圓滿。 透過世間的智慧能獲得出世間的智慧,透過出世間的智慧,我們得到遠離煩惱種子的清淨的戒律,所以宗大師說:「智淨戒圓滿」。 1’32” 這裡邊提到一個── 注意 ──「清淨智」,有沒有注意到?有個智慧,還有個清淨智。那麼 什麼是清淨智 啊? 清淨智可以指 分辨諸法 的智慧 ,其中 最為殊勝的 是什麼呀? 就是現證空性的甚深智慧。 那麼「智淨戒圓滿」,是說由於清淨智而使戒律圓滿。按照這一段文來看,問大家一個問題: 戒律為什麼會圓滿呢? 之所以圓滿 是由於什麼呢? 它的因居然是清淨智!這是什麼意思呢?在《 俱舍論 》中曾說過,說:「 見三得法戒。 」就是現見 苦諦 、 集諦 ,還有什麼? 滅諦 的時候, 就獲得了無漏的戒 。什麼是見諦呀?就是現見四諦、現證四諦。當我們 獲得了見道的時候,我們就能夠現證四諦 ,超凡入聖──從一個凡夫轉變成為一個聖者了。 3’02” 那麼見道的時候,請問我們的 心續裡的戒律 會變成什麼樣呢? 就是 戒律圓滿 。關於戒律圓滿,有許多不同的解釋,但這裡邊講的 主要是什麼呀? 就是「 聖所愛戒 」,聖者所愛的戒。玄奘大師是這麼翻的。 「聖所愛戒」是獲得了 見道 的時候才能獲得的 ,聽起來很美吧!到見道的時候,戒律就變成了「聖所愛戒」,聖者都會歡喜、歡喜我們。那麼戒律圓滿就是指這個了,指「聖所愛戒」。 要想得到「聖所愛戒」的話 ,剛才講需要什麼了? 需要清淨智 ,所以才說:「智淨戒圓滿」。有沒有了解到? 4’04” 如果我們不知道「智淨戒圓滿」該怎麼解釋, 為什麼會能夠達到戒圓滿? 智慧 在戒圓滿中, 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位置? 我們就會認為三學的根本就是戒學呀!但是 戒圓滿的因怎麼會是智慧呢? 就好好持戒就可以啦!由戒生定、由定生慧,怎麼會戒學圓滿的因變成了智慧呢?我們無法了解為什麼是「智淨戒圓滿」,對不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