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7月, 2021的文章

0041—增強修定的勇悍心力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今天我們繼續學習「心注所緣先如何修」,請大家把書翻到 350頁 第1行。接著宗大師引了依據,這個依據就是《辨中邊論》,請看原文: 00:43 引據《辨中邊論》前述之內涵 《辨中邊論》云:「即所依能依,及所因能果。」所依謂欲,勤所依故;能依謂勤,或名精進。欲因謂信,深忍功德;勤果謂輕安。 01:04 宗大師在解釋《辨中邊論》的這兩句話,說 「所依」 是什麼呢? 所依就是指欲求。 那麼 為什麼欲求是所依呢? 因為是精勤的所依處的緣故,所以是稱為所依。 注意 哦!這裡邊的欲求, 是指什麼欲求啊? 就是對三摩地生起強烈希求的一種欲求。 那麼這種欲求為什麼它被稱為所依呢? 它是什麼的所依? 它是精勤的所依處,也就是生起精進的基礎。那麼在生起精進之前必須要先生起欲求,所以欲求是精進的所依處。 02:04 有了所依,那 「能依」 是什麼呢? 能依就是指精勤或精進 ,對吧?欲求是所依,精勤或精進就是能依。那麼接著,欲求的因是什麼呀? 欲求的因是什麼? 信解功德的信心。 有了信心才會生起欲求,而精勤的果是什麼? 精勤的果又是什麼? 精勤的果是輕安。 所以先有信心然後生起欲求,有了欲求之後發起精進,發起精進之後才會獲得 什麼呀? 輕安。這就是《辨中邊論》開示的修定次第。 02:49 那麼這裡邊講到欲求的因就是信心,有記得吧?欲求的因是信心。那麼這信心是什麼呀?就是 「深忍功德」 。這個 「深忍」 , 深忍是什麼呢? 藏文直譯就是信解。 仁波切 曾解釋說:「 對於成辦所希求事的方法生起了確信,就是信解的信心。 」所以對於修定的功德, 注意! 對於修定的功德確信,才能生起對定的欲求心 ,對吧?常常說:「啊!心生渴仰,我一定要得到定的那些功德。」所以才能修定嘛! 03:36 那麼這裡邊又談到一個輕安的問題。輕安,有的善知識也講過, 平常講到輕安的時候,輕安有分兩種:一種是真實的輕安,第二種是隨順的輕安。 那麼 真實的輕安是什麼? 就是在生起三摩地的時候它生起的輕安,就是 得到定的時候生起的輕安 ,我們稱之為真實的輕安。那麼 隨順的輕安 ,是指還 沒有生起奢摩他之前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,這種輕安跟真實的輕安有點類似,所以它是隨順的輕安。 04:19 這裡滅除了, 注意! 這裡邊 滅除了懈怠的身心輕安 , 跟之後 生起奢摩

0040—思惟正定功德引動心意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吧?那麼現在我們就要開始學習了!請大家把 《廣論》翻開349頁 ,看第6行。跟我一起看原文: 00:32 本論中的修定教授是依據諸大教典的說法而宣說 今此教授,一切修行前後唯取大論所出,以之為重,故於此處修定方法,亦取大論而為宣說。 00:45 從下士道的法類開始到止觀之間的全部修持,都完全按照大經大論所說,要依照而修──以經論的說法為主,把經論的指導當作是最重要的。 由於本論的教授從開頭到最後的一切的修行,都只以諸大論、諸大教典所說的為重,重視諸大教典所說的修定教授,都是依據諸大教典所說,所以在學習奢摩他的時候,也將依據著諸大教典的說法,從諸大教典中引相關的部分而宣說修定的方法。 即使是宗大師那麼偉大的善知識,他在為我們宣說修定的方法的時候,也是完完全全依據著諸大教典的說法。也只有這麼偉大的善知識,才會完完全全地依據著諸大教典的說法。這是不是正是最偉大之處? 01:52 宗大師說:「論典所說的一切都是可以拿來修行的,而且所修的一切都必須依據諸大論典。」 我們呢?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,我們自稱都是佛弟子、是宗大師的弟子,卻很有可能就像宗大師所說的有那種毛病。 什麼毛病啊? 所學的是一套,然後所修的又是另一套。 有人會認為 《入中論》 、 《現觀莊嚴論》 等是用來 辯論 的,而 《廣論》 和 《略論》 是拿來 修行 的,這個與宗大師所說的 現行 是一樣的。那麼在《廣論》的教授中,還有人認為有可能又會分為 講說的 和 實修的 ,好像一些是用來講說的,而另一些是用來實修的。 我們這樣的看法也是非常危險的、會有這樣的危險性,所以一定要特別特別地注意這一些沒有經論依據所謂的想法和誤判。 03:03 甚至還有人把學習《廣論》當成是只要聽聞的,聽一聽,然後真修的時候還要再去想另一個辦法。 這樣思考,學《廣論》的時間那不就是等於在浪費時間嗎?是耽誤修行啊!所以這樣的見解是非常可怕的。 大家可以觀察一下內心,看一看 在這裡邊列舉的這些對修行的誤解、對諸大教典的誤解,我們心中是否有? 有了就 趕快要對治掉,趕快要隨轉──聽聞、隨轉。 好!那麼接著我們再往下看,看原文: 03:50 內心投注於所緣之前應當如何做 此又分二:一、引生無過三摩地法;二、依彼引生住心次第。初又分三:一、心注所緣先如

0039—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(二)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一週大家有沒有重覆地聽前一講呀?那麼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 「正釋修習之次第」 ,請大家翻開 《廣論》348頁 最後1行,看原文。有沒有找到行呀? 00:45 諸大教典對修定次第都有極其詳盡的解說 又總三乘修道次第引導之理,無著菩薩於《瑜伽師地》中極廣決擇,故彼為最廣開示修行之論。又於一論廣說之事,餘則從略。止觀二法,《攝決擇》說於《聲聞地》應當了知,故《聲聞地》最為廣者。 01:19 總體而言,在無著菩薩的《瑜伽師地論》當中,詳細地抉擇三乘道次第的引導方法,所以《瑜伽師地論》是一部極為詳細地開示修持的教典。而在其中一部詳盡地解說的內容,在其他部當中就不會廣說了。關於止觀二法,《攝決擇分》說必須從《聲聞地》當中了知,所以《聲聞地》是極其詳盡開示止觀的論典 ──要記得,《聲聞地》。那麼我們再接著往下看,看原文: 02:07 慈尊亦於《莊嚴經論》、《辨中邊論》說九種住心方便及八斷行,獅子賢論師、嘎瑪拉希拉論師、寂靜論師等印度智者隨前諸論,亦多著有修定次第。 02:25 至尊慈氏也在《經莊嚴論》與《辨中邊論》當中,宣說了九住心的方便及八種斷行。 還有獅子賢論師、嘎瑪拉希拉論師──記得嘎瑪拉希拉論師是誰吧?就是蓮花戒論師,嘎瑪拉希拉是梵文的音譯,義譯就是蓮花戒。 師子賢論師、蓮花戒論師、寂靜論師等印度的智者,也依據著《經莊嚴論》與《辨中邊論》等教典,而撰寫了許多修定的次第。 我們再往下看,看原文: 03:10 又除緣本尊身、空點、咒字等所緣不同外,其定大體,前諸大論與咒所說極相隨順,現見尤於定五過失及除過方便等,經反極詳。 03:32 說除了緣著本尊的身相、明點與種子字等這個所緣不同之外,定的一個總體的、大概的樣貌,前面那些諸大教典中的說法與密乘中所說的都是極為相順的。尤其是關於修定的過程中會出現的五種過失,以及如何去除這些過失的方法,在顯教當中都有極為詳盡的宣說。 我們再往下看,看原文: 04:12 懂得依照諸大論典而修行的人,已經寥若晨星 然見能知依彼大論修者,幾同晝星。將自心垢責為論過,謂彼唯能開闢外解,妄執別有開示心要義理教授,現見於彼所說修定次第,正修定時竟為何似,全無疑惑。 04:35 然而見到懂得依照諸大論典而修行的人,宗大師說: 「幾同晝星」 ,已經寥若晨星, 就像白天的

0038-諸大教典中的修定方法(一)

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,這一週你們過得還好吧?上一次我們學完了 「身何威儀而修」 ,主要是學習毗盧八法,那麼今天我們會接著向下學。請大家翻開 《廣論》348頁 第7行,請看原文: 00:40 《辨中邊論》及善知識拉梭瓦所說的修定方法 第二、正釋修習之次第者:諸《道次第》多依《辨中邊論》所說,由八斷行斷五過失,修奢摩他。善知識拉梭瓦所傳之教授,謂於彼上須加《聲聞地》所說六力、四種作意及九住心而修。 01:09 正說修持的次第,大多數的《道次第》都是宣說從《辨中邊論》所說斷除五種過失的八種斷行,從這樣的一個角度來修持奢摩他。 《辨中邊論》是至尊彌勒為無著菩薩宣說的慈氏五論中其中的一部論。 那《辨中邊論》提到的八斷行, 到底什麼是八斷行呢? 其實就是指八個對治品。 那麼 這八個對治品到底是做什麼的呢? 就是 斷除修定過程中所出現的 五種過失 。 五種過失是什麼呀? 懈怠、忘失教授、沉掉、不作行,還有作行。 為了斷除這五種過失,就要修持八斷行。 八斷行就是:信心、欲求、精勤、輕安、正念、正知、作行的思、正住的捨。 02:35 在 八斷行中第一個過失是什麼呀? 懈怠 ,由信心、欲求、精勤、輕安來對治 ,所以是前四個斷行對治第一個過失。有沒有發現是四個打一個,應該是穩勝!那麼 第二個過失就是忘失教授 ,忘了!由什麼來對治呀? 由正念對治。 03:08 第三個過失就是沉掉,就是昏沉、掉舉 ,然後 由什麼來對治呢? 由正知對治。 那麼昏沉和掉舉 為什麼由正知對治呢? 因為 有的人昏沉了自己不知道,心從善所緣上跑掉了也不知道 ,所以 修定的時候一定要訓練我們的正知 。要知道自己的心 什麼時候跑掉了 ,還要知道自己的心什麼時候 對所緣的抓取力不夠 ,開始變得有點鬆,甚至所緣還在的時候就力道不強了,這就開始要出問題了。所以這個沉掉由正知對治是非常必要的!因為有沉、有掉就沒法修起來定。 03:59 第四個過失就是不作行,它是由作行的思來對治。第五個過失就是作行,由正住的捨來對治。 關於其中詳細的內容,後面我們會詳細解釋,這裡邊只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。 04:20 在善知識拉梭瓦所傳的眾多的教授中,在這個基礎之上,提到必須透過《聲聞地》所說的六種力,還有四種作意、九住心而修持。 關於 拉梭瓦 這位善知識,是 那措譯師 的主要的弟子之一。 那措譯師就是《八十讚》的作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