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21的文章

0037-修止的身威儀(二)

大家好!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《廣論》止觀的部分。上一次我們學到了修定時候的威儀,今天我們繼續學,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347頁最後一行。看原文。 38” 修止的身威儀:頭、齒與唇、舌、息 頭者,莫揚莫低,莫歪一方,自鼻至臍正直而住。齒與唇者,隨自然住。舌者,令抵上齒。息者,內外出入莫令有聲、粗猛、急滑,必使出入無所知覺,全無功用徐徐而轉,應如是行。 1’13” 現在就講到身威儀的頭部了!頭,說不應該抬高,也不應該太低垂,也不要向一側偏斜,就是這個頭要放正。 我也看過很多練習修定的人,他們的頭放正很困難,總是歪向一邊,但是他自己沒有感覺。這個時候旁邊如果有人告訴自己一下這個頭放正,其實對有些人來說也不太容易。 那麼頭放正了之後,接著就要看鼻子,鼻子到肚臍是要保持筆直的。 牙齒還有唇部── 嘴唇要保持自然,嘴不要太用力,然後舌頭抵上顎,就是抵上排牙齒。 他前面說到眼睛要垂著,頭要放鬆,不能太低、太高,鼻子到肚臍是一條線,牙齒──就是舌頭要抵上顎,這都是面部的一個放鬆的、容易提正念的方法。 2’38” 那麼這個做好了之後, 臉上的表情是一個很放鬆的狀態,是很自然的,不能太僵硬。 嘴唇不能太用力,舌抵上顎一定是必須的,這個不能忘記。 因為在沒有修定的時候,很多人可能不習慣舌抵上顎,但是常常修定的話,當我們放鬆的時候就會自然地舌抵上顎。 3’06” 接下來就到了呼吸了。呼吸, 這裡邊有要求說呼吸的氣息進出要避免有聲音。就是吸氣 ──有的人吸氣很大聲── 出氣都不可以有聲音,是靜靜地,也不可以粗猛、也不可以浮躁,應當做到盡可能地感受不到氣息的出入。就是你感受不到,它非常輕柔的,它是完全不費力氣地、緩緩地一個呼吸的狀態。 3’51” 沒有在修定的時候,如果不觀察自己的呼吸的話,很多人是也感受不到自己的呼吸。因為比如說我們生煩惱、我們生氣的時候,呼吸就是不太對的;有的是著急的時候,呼吸也是有點急躁。 在修定的時候要盡可能地控制我們的呼吸,說控制也好,說調它也好,調到一個非常靜的、很自如的、流暢的狀態,不能過度地急促。 有人說數息,然後用力吸,這樣數也是不可以的;也不可以一會兒快、一會兒慢。我們自己的呼吸輕柔到什麼程度呢?輕到自己都覺察不到了,那麼輕。這是呼吸的部分,會覺得難嗎?其實慢慢地練起來的時候,會慢慢地自然就到一個這樣的狀態,功夫是不負苦心人的喔! 5’02

0036-修止的身威儀(一)

  https://lamrim.xyz/player/text/lamrimTxt.php?pg=347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前面的部分學完了止的資糧,那麼今天我們要接著往下學習。當我們具備了止的資糧之後,該如何學習修習奢摩他的方法呢?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347頁第7行,看科判。有找到行吧? 46” 修奢摩他的加行 第二、依止資糧修奢摩他之理,分二:一、加行;二、正行。今初: 55” 依靠著奢摩他的資糧而修習奢摩他的方法 分為幾科? 分為兩科:第一、加行;第二、正行。 那麼我們來看第一科,也就是加行。 1’14” 修如前說加行六法,尤應久修大菩提心。又應淨修共中、下士所緣自體,為菩提心之支分。 1’29” 應該 修習「道前基礎」的時候講過的六種加行法,尤其要長久地修持、長久地修持菩提心。也要修習作為菩提心的支分──共中士、共下士的所緣體性。 這就是加行的部分。也就是要 前面道次第的基礎,尤其是要長久修習大菩提心,在菩提心的攝持下來修奢摩他。 2’11” 如果我們主修奢摩他的話,就是要把重心放在修定上,對不對?那麼初學者一定要記得,它有一個經驗就是 次數要多,但每一次的時間不宜太長,就是短一點。 因為如果一開始初學者上來修行, 一下子一座規定的時間太長的話,可能我們就會產生各種障礙,久了之後就會對修禪定感到畏懼或者厭倦。 像正開始修的時候,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休息、睡眠以外,還有飲食,那幾乎就都是在修習奢摩他。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的話,我們在修學禪定的時候,有的時候甚至有可能會變成無記的狀態,但是如果 以菩提心的攝持來修禪定,那麼無論修定修多久, 都是在修什麼呀? 都是在修大乘法。 3’26” 如果我們覺得內心有一點穩定了,禪定的力量也增長的話,這個時候才啟白善知識,看看可不可以去專門地閉關,到一個非常幽靜的地方、深山或者一個阿蘭若處,然後去閉關成辦奢摩他。那我們再往下看: 3’54” 修止的身威儀:足、眼、身、肩 第二、正行,分二:一、身何威儀而修;二、正釋修習之次第。今初: 4’07” 第二科正行,分為兩科:第一是以什麼樣的身威儀來修持;第二是正說修持的次第。 我們看第一個科判,有找到書吧? 4’23” 如《修次中篇》、《下篇》所說,於極柔軟安樂坐墊具身威儀八法。其中足者,謂全跏趺,如毘盧遮

0035-修止資糧極為重要

 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止的資糧,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第347頁第1行。看原文: 38” 六種資糧統攝了未生新生、生已安住、向上增長因緣的關鍵 如是六法能攝妙定未生新生、生已不退安住、增長因緣宗要,尤以 清淨尸羅 、 觀欲過患 、 住相順處 為其主要。 58” 那麼解釋一下。 前邊這六種法、六種資糧,統攝了新生起賢善等持、生起後不退失而安住,以及向上增長的這個因緣的關鍵。尤其戒律清淨、視貪欲為過患,以及安住於相順的環境這三個, 注意! 這三個是最主要的。 1’28” 在 《喻法寶聚詳解》 中有說:譬喻──就是一個乾淨無垢的器皿內,如果倒進了潔淨的水的話,無分深淺都能夠澄澈明淨,其中就可以清晰地顯現月亮的倒影。同樣地, 一位具足如乾淨的器皿一般的 清淨戒律 的人,就是他的心好像一個淨器一樣,他修習如潔淨水般的上師教授,首先就能夠生起一個澄淨的寂止三摩地,其中可以顯現如月亮倒影般的勝觀。 譬如依靠增上戒,能夠生起增上三摩地,從它能生起什麼呀?增上慧。然後用它根除煩惱而得到遍智,所以最初需要安住增上戒學的律儀及誓言,並且要清淨。那時候心由於無悔使心能夠堪能,而且相續自然地就生起三摩地。 注意喔! 因此,大家想一想:靜慮的主因是什麼?靜慮的主因原來是戒律啊! 3’00” 在奢摩他的時候讚歎戒律的原因是: 奢摩他主要是透過 什麼? 正念正知來成就的。 戒律清淨也需要什麼? 需要 依靠憶念制限的這個正念,以及檢視──就是自己看自己──有沒有違背這個戒律 、「制限」就是戒律的正知;限制──各種我們的規矩。然後依靠正念正知來做什麼?守護。 有清淨的戒律的話,正念正知自然就能夠生起了。 所以在修奢摩他的時候, 注意! 在 修奢摩他的時候就不需要再重新修習正念正知了,因為你那正念正知已經很強,它是一個續流、是一個習慣 ,而且是一個不需要怎麼策勵,就像如影隨形跟著自己的一個影子一樣──正念正知,非常輕鬆了。這一段很發人深省啊!大家要好好地思考一下。 4’12” 種敦巴尊者:定未生起,其實是錯在沒有安住資糧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。有找到行嗎? 4’17” 善知識敦巴云:「我等唯覺是教授過,專求教授。然定不生,是未安住資糧所致。」言資糧者,即前六等。 4’36” 哪位大善知識說了? 善知識種敦巴尊者曾經這樣說:「我們

0034-戒律清淨、捨棄欲求等分別

https://lamrim.xyz/player/text/lamrimTxt.php?pg=346 大家好!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《廣論》的時間了。今天我們會繼續學習止的資糧,請大家翻開《廣論》346頁倒數第5行,請看原文。有找到行吧? 36” 戒律清淨 五、清淨尸羅,於別解脫及菩薩律,皆不應犯性罪、遮罪,破壞學處;設放逸犯,速生追悔,如法還淨。 57” 第五個是戒律清淨,是指對於別解脫律儀和菩薩律不違犯性罪與遮罪的學處,即使由於放逸而毀犯了學處,也要迅速地, 注意! 迅速地追悔而如法還淨。 1’16” 這裡邊講到了 「性罪」 與 「遮罪」 ,那麼什麼是 「性罪」 呢?性罪就是指佛陀雖然沒有制戒規定這件事不能做,由於 這件事本性罪惡,做了就會造罪,這種罪就是性罪 ,就自害害人。無論佛陀制不制不殺生戒,殺生就會有罪,所以 殺生是性罪。 那麼什麼是 「遮罪」 呢?佛陀還沒有制戒規定這件事應不應該做之前,無論做與不做都不會造罪;但是 佛陀制戒以後,受戒者違反這個戒條的話就會造罪。 這件事做或者不做 是否有罪,觀待於什麼呀? 觀待於佛陀是否遮止,所以它稱為遮罪。 喻: 譬如 八關齋戒 ,像居士在受八關齋戒期間,如果 坐臥高廣大床的話就會有罪 ;但如果居士他不是在受八關齋戒的時間,坐臥高廣大床是不會有罪的。還有具戒的比丘沒有病緣 非時食 ,也是遮罪。 2’37” 要成辦 清淨的三摩地 ,必須依靠 增上戒學 。 我再說一遍:要成辦清淨的三摩地,必須依靠增上戒學。一般來說 守護戒律要怎麼辦啊?要依止 正念 和 正知 ,依止正念和正知是 非常重要的 。 那麼在 修習奢摩他前要做什麼啊? 先守護戒律, 能依止正念正知而護戒的話,這本身就是 修定的前行 。 我再說一遍:能依止正知正念而護戒的話,這本身就是修定的前行,所以是 極為極為重要的!要依靠 戒 而修 定 ,再說一遍: 要依靠 戒 而修 定 ! 3’43”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。有找到行嗎? 「六」 ,找到行吧? 3’51” 完全捨棄貪欲等分別 六、斷除欲等諸惡尋思,謂於諸欲,當修殺、縛等現法過患,及墮惡趣等當來過患。又生死中愛、非愛事,皆是無常可破壞法,此定不久與我分離,何為於彼而起增上貪等?應如是修,斷除一切諸欲尋思。此如《修次中篇》之意而說,於《聲聞地》應當廣知。 4’29” 解釋一下這一段。是 說第六個是要完全捨棄貪欲等